近年来,儿童患者扎堆、儿科医生短缺难题一度引发社会关注。3月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一场围绕“儿科医生荒”的讨论热烈展开。
儿科医生短缺,已经不算是新鲜事了。每年换季流感爆发的时刻,一些大型医院的儿科门诊基本都是人满为患。而由于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有的医院不得不暂时停诊,为此此前有关部门还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元旦春节期间儿科不得出现停诊和拒诊情况。
儿科医生之所以缺少足够的岗位吸引力,严重供不应求,说到底还是因为两个因素,第一,工作压力大;第二,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比如在工作压力方面,儿科医生面向的儿童群体,治疗难度高,家长又极其看重孩子,稍有差池都容易酿成纠纷,这在无形中会增加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加上儿科医生的工作环境也比较嘈杂,自然容易压力叠加。另一方面,孩子虽然都是家长的“心头肉”,但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儿科的总体地位是相对较低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科医生的“创收”能力相当有限。
在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的运营模式下,很多医院尤其是私立医院,收入来源主要靠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利润。而儿科不同于其他科室,儿童用药量小,且很多医疗器械根本用不上,创收能力有限,最终又直接影响到了儿科医生的收入。
诊疗风险大、工作任务重、收入待遇低,这样的职业环境,对儿科医生形成了挤出效应,以至于有的大型三甲医院,经常因为人手不够而出现儿科急诊停诊的问题。
儿科医生荒,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儿科医生减少,导致工作强度和压力进一步加大,加剧挤出效应。而且对家长来说,也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很容易因为拿不到号或者长时间排队贻误治疗的时机。
考虑到儿科医生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风险高、收入低,所以在加强对儿科专项人才的培养之外,破解短缺难题,疏解儿科医生的压力,首先应该在薪酬体系上适当倾斜。
此前,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曾专门提到,要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疗机构药品、耗材、检查和化验收入挂钩,保证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
类似围绕儿科医生收入的激励规定,应该通过政策引导落实到位。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医院,要突出基本的公益属性,就得充分考虑到儿科医生的行业特征,加大相关投入,通过有效提升其待遇来改善供需缺口,为家长们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还得注意,儿科医生荒,在大型医院尤为明显。因为家长重视孩子,孩子有丝毫的身体不适都会往大医院跑,这种结构性的供需矛盾,还反映出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分级诊疗机制的不成熟问题。
鉴于此,缓解大型医院儿科看病难,儿科医生风险高、压力大,还需要推动医疗资源的进一步下沉,充实基层医护人员的队伍,通过分级转诊来为大型医院进行分流,让一些小病在基层社区的医疗机构就能得到解决。(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