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英语,学生和家长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英语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激起网友热烈讨论。提议者给出了两个方面主要理由:一是在课堂上学英语没必要。当前中小学生为了升学考试,已经取得较高英语水平,可以省下课时给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课程。二是英语学习本身没那么重要。各种翻译软件技术成熟,能够满足翻译需要。
英语学习重要吗?旅游时用翻译软件点菜问路很方便,但我们讲话显然不只是为了点菜问路,还需要借助语言表情达意,实现较深层次的沟通。不同的语序、措辞、用典,用软件翻译出来都是相似的内容,原句含义却有巨大差异。“用机器翻译20次《出师表》《我的叔叔于勒》”等视频凭搞笑走红网络,足以反映当前翻译软件还不够成熟,在“信”的层面仍需打磨,遑论“达”与“雅”。
除了作为工具,语言也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意义。把“美丽的泉水”翻译为“枫丹白露”,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描述对象更丰富的内涵。新冠疫情初期,我国与很多国家互赠防疫物资,包装上使用了中外文有类似含义的谚语。人们发现,虽然母语不同,经济社会背景迥异,人类的很多思想是共通的,人与人能够彼此信任。借助文化力量实现感情共鸣,翻译软件恐怕再先进些仍无法做到。
进一步讲,无论工具将来有多么先进,都不能也不应当取代人的意义。科技越是发达,越要警惕对工具的依赖。认为“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和质疑中学数学偏难,“去超市购物用不上三角函数”,都在片面强调工具理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既是在获取知识,也在塑造思维方式,并帮助每个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素养。这些积累不会直接体现在生活工作中,却融入了思想与言行,让人免于偏狭反智。
至于中小学生英语水平已经很高,比较发达的地区或许是这样,可我国有多少地方的英语学习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从学校到学生都以高考考察的内容为唯一导向?又有多少家庭负担得起从小给孩子上课外英语辅导班,甚至一对一外教的开销呢?就笔者个人经历来说,高考所在省份不计英语听力成绩,高中阶段便基本没有在学校受过听力练习。如果英语从义务教育及考试中被取消,有理由相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免于浪费时间,而是就此失去了英语学习的机会与动力。改革英语必修课地位,或许要等到外语学习重要性更加深入人心、自发学习成为全社会普遍现象时再作讨论。(笃 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