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广州有个古村——泮塘五约,已经有900多年历史,也是广州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清朝聚落形态的古村。2016年该村开始改造,2019年完成二期改造。改造后,村里商铺多了起来,热闹了不少,也有不少人来打卡。但村民认为破败的敦本堂、三官庙、五约亭、皞遐书社书院,还有那些陈旧的民居,才是泮塘五约的灵魂,但是这些古迹,至今还未得到完好修缮。
泮塘五约的改造很难说是失败,从商业层面看,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泮塘五约作为城中村,已经成为一个闹中取静的打卡地。在网上一搜,能搜出不少游记:整洁的街道,参天的古木,各色的艺术空间,网红气质十足的小店……从这种勃勃生机的气象来看,泮塘五约可以说实现了很多古村梦寐以求的愿景:融入现代城市的经济形态,重新激发活力。
但是,从文物古迹保护的角度看,现在的形态难言完美,比如泮塘五约的很多古建筑,其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重大,但未得到有效修缮。从媒体报道看,不少古建筑都相当破败。而这也让村民不满,他们认为这才是该村的历史所在。少了这些古迹,泮塘五约或与很多人造网红景点无异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媒体的报道中其实也看得出来,这些古建筑未必是被刻意忽略,而是因为级别、属性、产权、资金短缺等问题,造成了修缮进程卡壳。
比如在一期改造中,预留了300万古建修复的费用,招标控制价是按照广东省2010定额编制的,但这远低于2016年工程开工时传统建筑专业修缮的行业价格水平,导致工程无法开展,二期工程就直接没有留下古建筑修复的费用。
困难不能说都是主观原因造成,但“受伤”的总是古建,多少让人遗憾。尤其是相较于商业改造的成功,落寞的古迹看着更像是因为“没有商业价值”,而在经济逻辑里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古迹的保护遇到困难即可能被放弃,即便不是有意为之,在这场保护与改造中至少也是被绕道而行了。
泮塘五约,是当下古村发展的一个侧面,当然也是一个提醒:在古村保护、有历史的城中村改造中,究竟什么才是第一位的?这是应当明确的一个前提。商业利益固然诱人,但人们可能未必稀罕多一个网红店。倘若因为“前行”少一间古庙、一个书院、一座古村,可就真真切切丢了一段历史了。留住文化、记忆,尊重居民的情感诉求,把这些历史古迹作为改造的核心要义,或许才不会发生本末倒置之事——商业热热闹闹,历史冷冷清清。
也要看到,这起事件中的古迹保护困境,可能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比如2010年制定的标准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要求,古村的发展方向过于商业化,保护与改造的标准模糊等等。这些问题很可能导致“受伤”的不止泮塘五约这一个古村落,还有不少古建筑都受制于此而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因此,当地对泮塘五约出现的问题应该重视起来,切实把古迹保护重视起来,不能再因为“计划疏忽”而对这些嘎吱作响的古建不管不问了。同时,也该举一反三,对其他类似的情况作一番梳理,保护举措赶紧跟上,并在今后的改造工程里,把古迹修缮、历史保护置于顶格位置。
动作一定要快,这些在风吹雨打中摇摇晃晃、动辄以百年为计数单位的古建筑,真的等不起了。(易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