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消除“扫一扫”教育类软件的隐患

2021-03-05 10:57:58    南方日报

一部智能手机、一款教育类APP即可“斩杀”难题,解题变抄题成为不少家校的吐槽点;“同一道题扫出三种答案”,混乱的解题过程与结果加剧学生的课业困惑;智能推送的色情、暴力广告误导青少年尚未定型的三观,污染社会风气……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交的《基础教育阶段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的建议》,指向教育领域的科技乱象。

“扫一扫、拍一拍功能‘入侵’教育类APP,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向手机要答案。”教育类软件是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本应发挥好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家长减轻负担、为学校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消除教育类APP铺天盖地的隐患,合理推进人工智能进校园渐趋成为社会共识。

反观当下教育生态,众多因素成为实现这一美好诉求的“拦路虎”。第一,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因自身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做到正确应用软件,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为讨巧而“扫一扫难题”成为不少学生的选择。第二,在家庭辅导渐趋盛行的当下,部分家长或受限于自身知识结构,或受限于短暂空闲时间,更倾向于将目光转向APP。第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学校、课外辅导机构选择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不遗余力推广教育类软件的做法,使得学生成为被任意分割的“唐僧肉”。

“科技向善”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念,而应走向千家万户。以教育类APP为例,“科技向善”就是要立足成为万千学子求学路上的重要助力,延伸、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答案一扫便知”的技术设计,无形中限制、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为学习减速的现实后果显然悖离“科技向善”理念。

引导、规范教育类APP健康发展,是践行“科技向善”理念、更好服务教育领域的必要举措。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就曾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从提高供给质量、规范应用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强制约束;随后公布的《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更是促成了对教育类APP的登记,使得相应软件的出现与使用变得“有迹可循”。俗话说“学无止境”,同样,教育类APP作为学习旅程的伴随者,不断完善也应是其长期秉持的目标。

消除“扫一扫”教育类软件的隐患,需要多方协同联动。对教育类软件的供给者来说,关注用户体验、弥补相关设计缺陷,或是赢得良好口碑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更应积极作为,加强监管,为万千学生健康应用教育类软件创造良好环境。唯此,科技才能使学习生活更美好。  (静 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小店经济在精准帮扶中复苏升级
下一篇:孩子缺觉的背后是分数"指挥棒"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