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农民工中,高达77.61%的人选择留企或留城就地过年。今年这个春节,的确不一般,亿万国人响应政府号召,自觉选择就地过年。在特殊春节,都有哪些“打开”方式?据报道,年货“递”起来、冷链“检”起来、“云上”嗨起来等备受关注。
就地过年,变成了就“递”过年。这个递,是快递,也是传递。快递的是年货,传递的是牵挂。据报道,今年各快递公司业务量有20%至40%的增长,其中年货寄送成为大头。为保证配送不断档,快递企业也纷纷表示春节“不打烊”。其实,岂止快递企业不打烊,血浓于水的亲情也不“打烊”。
过年,离不了年货,离不了年味,也离不了拜年。简单梳理可发现,拜年这个传统极富生命力,赓续至今,从未断绝,但拜年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登门拜年,到后来的电话拜年,再到短信拜年,如今短视频拜年正在兴起。业内人士判断,短视频拜年将成为新年俗。观照现实,此言不虚,虽然与父母隔着千山万水,但因为有了短视频,就能更便捷地表达孝心,有声有色有画面,快慰人心。
物流便捷化,让就地过年也能吃得到家乡美食;载体多元化,地处天南海北也能跟亲朋好友零距离交流。换言之,在现代化手段的帮助下,我们过节,不仅可保留最原始、最诚挚的情感,还能拓宽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不正是传统节日的延续与创新?
时光流逝,时代变迁,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曾忘记根与魂;无论我们在哪里,从不曾忘记家乡和乡亲。就地过年,围绕“年”这个主题,我们在年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货中品味亲情的厚重,在年景中表达期待和祝愿。
清代文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一书中谈及“新年十事”,比如春联、爆竹、扫舍、贺年等。如今,这些传统也被改造了,比如城市里大都禁止放鞭炮。但是不放鞭炮就没有节日气氛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再比如从前贺年是“街上相逢,士人曰新喜,买卖人则曰新春大喜大发财”,如今说“新春快乐”即可。“从来年是有情日,谁想过年谁想辙。”作家冯骥才的这句话,既道出了传统年味,也道出了个体差异。过年,我们要遵循普适的习俗,但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云拜年”“云祈福”“云逛展”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不论选择哪种方式,只要心到情至,健康平安,一样过新年。
“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地过年,年味不减;胸怀亲情,便有暖意。科技进步赋予新年以新的面貌——哪怕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五彩缤纷的云上文化产品;纵然远离家乡,也能寄托浓浓乡思,传递绵绵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