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在辞旧迎新中体味时代风貌

陈圆圆    2021-02-05 16:44:24    人民日报

年是旧与新的交汇,是冬去春来的分界,是个体与家庭紧密联结的纽带,是人们一段时间来工作、生活的落脚,也是希望与期盼生发的起点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年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年关临近,贴春联、舞龙狮、看花灯,一项项民俗活动烘托出年节的独特气氛,关于年的记忆愈加鲜活,蕴含着中华儿女的情感眷恋和文化认同。

年的时间刻度,往往烙印着时代发展的纹理。“除夕”中的“除”字本义是台阶,人拾阶而上,一步步离旧登新,所以又引申出辞旧迎新的内涵。过节的形式不断在变,尤其是在今年多地“就地过节”的倡导下,传统年俗有了新的滋味。

辞旧迎新,迎来变化的年俗表达。

品年味——以往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边吃年夜饭、唠家常,今年许多餐饮机构开发出适合外带的年夜饭套餐、半成品预订菜,人们坐在家中也能品尝大江南北的美食小吃,咀嚼家乡的滋味。

送年味——以往拜年、送祝福要走家串巷、当面送至,现在不少社交软件推出拜年小视频录制功能,抢红包、贴春联、看春晚等传统年俗也搬到“云上”,营造更加多样的仪式感。

逛年味——传统的赶大集、逛庙会等活动,有了“网上年货节”这样的新载体,电商企业开启春节“不打烊”模式,推出更多智能化、绿色化的商品和服务。

赏年味——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地道又热闹的非遗民俗展演乘“云”而至,浓郁的年味传递真挚的祝福……种种创新丰富着过年的内涵,见证着年俗的更迭变迁。

辞旧迎新,迎来青春活力的时尚面貌。春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每逢春节,也是非遗展演和民俗活动大放异彩的时候。苏绣等指尖艺术经过新生代传承人的创意设计,找到了兼具文化性和实用性的文创载体;年画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下来,又经过撕、叠、刻、染等技法的“加持”,延伸了年俗表达的边界;有的民俗表演融合当下生活、时代风貌,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本平平无奇的砂锅器具通过与其他非遗技艺的结合,化身具有审美价值的手工艺品……这些非遗产品既有古法传承,又紧随时代潮流,成为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独特的年节记忆。

年是旧与新的交汇,是冬去春来的分界,是个体与家庭紧密联结的纽带,是人们一段时间来工作、生活的落脚,也是希望与期盼生发的起点。我们感受年味,感受的不仅是岁月的辞旧迎新,更是时代的奔涌不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下一篇:韭菜产业“智囊团”为何受欢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