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备受关注的“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日前入选检察日报社主办的2020年度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在2月2日的网络访谈中提及此案时表示,此案中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作用,促使自诉案件转公诉处理,在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依法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等方面具有标杆意义。
2020年8月,家住杭州余杭的吴女士到楼下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了视频,而后与朋友何某“开玩笑”,捏造了暧昧微信聊天内容,经微信群扩散,引发谣言。虽然警方随后对郎某等人作出行政拘留处罚,但仍有微信公众号传播扩散所谓“少妇出轨快递小哥”文章,短短两三天,点击量达到了1万次。吴女士不仅收到大量询问及谩骂的信息,更被公司劝退。
多年前,英国记者兼作家乔恩·罗森撰写了一部著作,总结梳理了网络世界因为道德审判、语言暴力等对个体造成的种种超乎人们想象的伤害。如果说书中那些令读者心有余悸的案例,都只是发生在国外,看起来“十分遥远”,那么,杭州吴女士遭网络诽谤案,则无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感同身受的生动注脚。
从朋友间“开玩笑”,到扩散至微信群,再到被微信公众号炒作利用、赚取流量……从谣言发酵到散播,一连串的环节,相信在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曾不同程度地见到、遇到,且恰恰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因为某个环节的不负责任,致使网络放大了谣言威力,给当事人造成了多方面严重后果。“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的标杆意义,首先在于事件本身的典型性。它不只是对损害吴女士合法权益者的警示,更是对所有人的警示。
第二点标杆意义,在于吴女士积极维权。此前报道提到,两名造谣者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后,由于赔偿问题无果,道歉态度消极,于是吴女士选择了自己到法院打官司,追究两人刑事责任。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害者维权成本高、难度大,都在某种程度上令很多人淡漠了法律责任意识,乃至明知故犯。吴女士果断拿起法律武器反抗,维护的不只是自身权益,同样也是面向网络暴力的一种宣示。
第三点标杆意义,则是检察机关介入,推动案件由自诉转为公诉,彰显法治鲜明态度。对吴女士来说,这意味着自己不再是“单打独斗”,在公安、司法机关的支持和帮助下有了更多底气;对全社会而言,再次重申“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对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等违法乱象,法律不会坐视不管。
透过此案还可以看到,如果每个人都淡漠责任,每个环节都失范,那么一句谣言就会像亚马逊雨林的一只蝴蝶震动翅膀,引发无法预计的舆论浪潮,听之任之更会形成不良示范效应。相反,即使个体渺小,但勇敢地说“不”,公共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及时跟进,就有可能引导形成良性循环,既维护了个体尊严,也维护了法治尊严。(子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