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通“打招呼”的电话,将“王副主任”和“卢书记”送上了热搜。在舆论的关切和声讨中,拒不配合防疫登记的王副主任和迎合上级指示志愿者“差不多得了”的卢书记,都受到了相应处分。
防疫面前没有特权,规矩之下没有例外。当地雷厉风行的处理,亮出了态度,划出了底线,也给所有任性妄为者敲了警钟。值得注意的是,处分结果并未止息舆论,相反,更多网友讨论起如果自己是“卢书记”该怎么办,如何才能既不得罪上级,又不违背规则。某种程度上,这些议论并非调侃,一定程度上正反映出公众对于身边潜规则的担忧。毕竟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对所谓人情世故,敢于坚持原则对领导说“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身为党员干部,谁都知道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的重要。党规党纪高悬,对违法现象漠然置之、对违规行为态度暧昧,只会“一失万无”。对此,中央曾屡次提出要求,并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进行教育警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常有“怕被穿小鞋”“怕被说不会做人”等顾虑,久而久之,“差不多得了”的现象潜滋暗长。对此,终归还是要让“规则文化”战胜“关系文化”,创造条件让“卢书记们”的腰杆硬起来,敢于对越线的领导说“不”。
政治生态好,规矩意识强,正气就足,人情文化就难以冒头。领导“一言堂”,办事“一支笔”,难免催生“明知不对,又怕吃亏”的盲从心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攀附思想、“欲罢不能、吃着上瘾”的“臭豆腐心态”。具体而言,评价一名干部,最根本的还是让规则说话、让口碑说话。把好用人导向“方向盘”,用好评价标准“指挥棒”,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少了对上级的依附,大家自然能在工作中轻装上阵。在“打招呼”事件中,志愿者之所以能坚持原则“我管你是谁”,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与“王副主任”没有工作往来和上下级关系,拿规矩说话的底气更足。
“打招呼”之习非一日之寒,革除积弊也需要一个过程。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当更多“卢书记”挺直腰杆,社会各项工作也就更公平、更顺畅。(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