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与管理,强化诊所、药店等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哨点作用,是立足于首都防疫现实的查漏补缺之举。
1月11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指引,要求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提高乡村医生的卫生防病能力和意识,引导村民患病后及时规范就医,同时建立与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快速转诊通道,能够及时将发热病人转运至发热门诊进行筛查治疗。规范小诊所、小药店的诊疗行为,发挥村卫生室、诊所、药店的哨点作用,加大对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患者的监测排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在疫情防控意识、防控资源等多方面都处于相对薄弱环节。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到春节期间,人口回流以及聚集现象增多,都将加大农村地区的防控压力。北京最新发布的防控指引,为下一阶段的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其中,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与管理,强化诊所、药店等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哨点作用,更是立足于首都防疫现实的查漏补缺之举。
当前,农村地区的小诊所一般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而疫情发生以来,针对发热病人的就诊,防控部门早有专门规定,像诊所、药店等都不能随意接待发热病人,并要对相关信息及时上报。但在部分农村地区,因利益驱动和防控意识淡薄等原因,这方面的要求并没有得到严格落实。由此,就容易降低疫情监测排查的效率,从而放大疫情防控的盲点和“风险点”。
石家庄本轮疫情的传播路径就给出了现实警示:“自行服药”“诊所”,是本次流调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多位确诊病例在出现不适症状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到发热门诊就医,而是去当地村卫生室、诊所就诊,这是病毒得以逃开医院核酸检测、持续隐秘传播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村卫生室、诊所等本应该扮演的前哨战角色被架空,从而给了病毒传播的可乘之机。此一现实教训在先,针对性强化相关方面的规范执行力度,势在必行。
同时还应看到,北京农村地区的防疫形势更趋复杂。如部分地区处于与外地交界地带,交通方便,外来人员往来频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相对更大。甚至,还有部分城乡接合部地区人口倒挂现象,也即外来人口数量高于本地户籍人口。面对这种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加强监测力度更显重要。这其中,发挥小诊所、村卫生室等的哨点作用,就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而指引要求外来人口也应纳入辖区人员管控范围,乡镇、村对外来人员一律做好“健康宝”查验和扫码登记,这同样是基于北京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特点的对症下药。
当然,卫生室、诊所的预警和监测作用强化,离不开相应的资源与技术扶持。指引提出,要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提高乡村医生的卫生防病能力和意识,引导村民患病后及时规范就医。这方面就需要推进防控资源和防控教育的下沉,真正确保农村地区有预警意识,也有预警能力。此外,指引要求建立与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快速转诊通道,能够及时将发热病人转运至发热门诊进行筛查治疗,这也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疫情监测效率,须将责任落实到人。
针对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和现实反馈,及时优化和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是对科学防控、有效防控原则的具体实践,也是未雨绸缪,预防疫情扩散潜在风险的务实之举。长远看,当此之际强化农村地区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也未尝不是提升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水平的一个契机。以此而言,也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指引要求,而不容有失。■ 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