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某,中央财经大学;许某,北京化工大学;封某,北京交通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拟聘人员名单中,三人成功应聘驾驶员岗。双一流大学的本科生去当司机,网友戏称为“双一流驾驶员”。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最新回应是,三人系自考和成人本科生。
应聘者的名校标签与司机岗位看似不和谐,一份公示名单引起众人围观。通过身份“揭秘”,招聘单位解答了公众疑虑,网络喧嚣也归于平静。梳理整个事件,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逻辑:若应聘者是全日制名校毕业生,则他们不应做司机;如果身份变成自考或成人本科生,则驾驶员岗的工作安排无可厚非。这背后折射的,正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就业偏见。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分为五大类,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技能的多方面需求,越来越多的“打工人”选择继续进修。相较其他教育形式,自考与成人教育具有学习时间灵活性的特点,晚上、周末等是上班族进修的最佳时间。在毕业证书的含金量方面,两种教育形式也不比普通高等教育逊色很多。
正因如此,一些人感觉心理不平衡。与全日制学生相比,自考或者成人高等教育者实现了“人生双赢”:他们一边工作赚钱,一边学习拿证。此外,在“最难就业季”等各种舆论氛围的催化下,这种不公平感会被放大。当应聘者“自考或成人本科”的身份被揭秘后,所谓的“释疑”,更像是一部分人“释放不公”。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高考竞争才能拿到名校入场券,而其他教育形式的名校毕业生则处于价值链条的低阶。所以,自考或成人本科生应聘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吐槽的点了。
需要关注的是,自考或者成人本科生也有他们的烦恼,而这些可能躲在“隐秘的角落”。“能力低、学历名不副实”等是社会对他们认知的刻板印象。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无形的歧视始终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障碍。工作与学习两手都要抓,忙碌成为他们个人生活的高频词。学习年限长、考试科目多、难度大,所有这些困难都是他们要面对的。
与其纠结于应聘者的身份,不如把关注点放在他们的技能上。仔细看拟聘用公示名单就会发现,应聘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而且其中的两位以前还是驾驶员。在职业技能、学历、年龄等方面,他们均符合岗位要求,而这些,才是保障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的基础。
职业无高低,依自身能力选择工作岗位,这才是正确就业观的体现。正因为学历在职位应聘中发挥着“敲门砖”的作用,我们更应该对那些勇攀学历金字塔的人致以热烈的掌声。 (静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