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四川多地野猪泛滥成灾,能不能吃?个人能不能猎杀?

记者 曾业    2021-11-18 11:09:31    华西都市报

四川多地野猪泛滥成灾 个人能不能猎杀?肉能不能吃?

听听律师和专家怎么说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四川境内的野猪种群日渐扩大,一些地方已泛滥成灾。今年7月,四川省开展了野猪致害防控试点工作,将北川、青川、朝天、通江列为全省野猪防控试点县。而此前的5月,四川被列为全国14个野猪致害综合防控试点省区之一。目前,相关试点县正在开展野猪猎杀行动。

11月11日以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持续报道此事,引发全国关注。其中,“四川通江2万头野猪成灾”话题冲上热搜,仅封面新闻抖音平台播放量就突破2亿次、评论超19.3万条、点赞超136.8万次。野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个人能不能猎杀,如何猎杀不违法?野猪肉到底能不能吃……针对网友关注的这些热点,11月17日,记者梳理了部分律师和专家的说法。

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

不准吃

“野猪属于野生动物,是受法律法规保护的。”记者咨询多名律师得知,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禁食野生动物,但禁食的范围限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没有合法来源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出台,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将“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范围扩大到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

那么,哪些动物可以吃?野猪能不能吃?今年5月29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被称为动物利用“白名单”,猪、普通牛、绵羊等33种禽畜被列入《目录》,野猪属“三有”野生动物,并没有列入《目录》,是禁止非法捕猎和食用的。

野猪身上会携带病菌

不能吃

11月8日,通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对捕杀的野猪用生石灰消毒,一层石灰一层土,就地挖深坑掩埋。其中被四个壮汉抬着的一头野猪,膘肥体壮,足有200斤以上。见肥美的野猪被埋,有网友打趣道:“这就是暴殄天物!”

“在野猪没有成为保护动物之前,很多地方的人都吃过野猪肉。如今允许对野猪进行科学猎杀后,也让很多人觉得,野猪肉是可以吃的,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四川助民律师事务所律师廖丹介绍,严禁食用野生动物,除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有客观原因。

廖丹解释说,作为野生动物,野猪的身上会携带病菌,人吃了之后,是很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的,危害性极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相关《决定》,正是为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专业人员掩埋猎杀的野猪前,要严格消杀,也是为了防止细菌和病毒传播。”

既然人不能吃野猪肉,那么动物能不能吃?答案是:能。“对于捕杀的野猪,须按标准流程处置。在捕杀量比较大的情况下,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合格后,经过专业机构处理,可以加工成动物饲料,予以有效利用,比如给动物园的狮子、老虎吃。”通江县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李斌说。

私自猎杀情节严重的

要获刑

2000年,野猪正式成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自此之后,就不允许私自猎杀野猪了,野猪的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到如今甚至在不少地方泛滥成灾。作为全国14个野猪致害综合防控试点省区之一,四川拿到了野猪可以适当猎杀的“通行证”。

“只有根据地方的生态特点和野生动物的生存习性,因地制宜制定保护策略,才能避免过度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专家组成员、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张明海认为,对野猪种群的调控,目的是在减少野猪对群众损失的同时,使其种群数量下降到生态环境承载量范围内。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捕猎。

“野猪是国家保护动物,对它们进行私自猎杀属于违法行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处以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律师廖丹介绍,猎杀野猪的行为,只能由政府实施,任何个人和组织在未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私自猎杀,都是违法的。

“科学猎杀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其他动物和当地居民造成危害,所以,是不允许去设置陷阱、用毒、用电等手段的。”廖丹说,《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了禁止使用的捕猎工具和方法,并规定“前款规定以外的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并公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药业大佬”一审被判12年,还需赔股民24.59亿
下一篇:“种草平台”变“韭菜地” 好物分享为何变了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