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上楼、飞线充电、非法改装、“超期服役”……看似便捷、经济的电动自行车,实则暗藏多种消防隐患,今年以来全国已经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万多起并造成人员伤亡。平均每月发生上千起火灾事故,反映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治理的紧迫性、严峻性、复杂性。
电动自行车如何防患于未“燃”?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频频
5月10日,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一居民小区的电梯内一辆电动车瞬间爆燃,导致多人受伤,其中包括一名婴儿。
前不久,北京的一起火灾事故再次引发全社会对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的关注。9月20日凌晨,北京市通州区某小区租户张某某将电动自行车电池带入室内充电引发火灾,造成5人死亡,教训十分惨痛。
而就在前天,合肥市又出现一起电动自行车在家中充电时引发火灾的事故。11月7日晚,合肥市一小区住户的电动自行车在屋内充电时燃烧,导致火情。所幸消防人员及时扑灭,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持续上升,相关起火爆炸事故呈现多发态势。单就山东济南而言,截至9月2日,济南市挂牌电动自行车已达300余万辆,今年全市接警处置电动自行车火灾51起,其中充电起火28起,在使用过程中自燃起火的有17起。
而在浙江,注册电动自行车有约2500万辆。据当地消防部门统计,近3年浙江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消防安全事故达1861起。
放眼全国,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社会保有量超过3亿辆。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数据,今年以来全国已经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万多起并造成人员伤亡,显示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治理仍存在较多难点与痛点。
产销用诸环节消防隐患多
业内人士指出,电动自行车屡次发生火灾事故的背后,存在着产品技术不合格、非法改装泛滥、充电不规范等多项隐患症结。
——电动自行车本身质量不达标或超标。一些厂家为节省成本,擅自降低标准,生产质量不合格的充电器,未按要求选用相应电线,也没有正确安装保护装置,加之装配工艺不合理,也容易引发消防安全事故。
——销售市场提供电动自行车电池改装业务。为了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部分非正规厂家或者个人会私自改装电池,并且为了省成本,去掉了电池保护架,降低了电池的抗碰撞性,增加了安全隐患。
记者为此随机暗访了杭州街头几家电动自行车商铺,多家店主均表示可以加钱为电动自行车换装更大容量电池。“扩大的电瓶其实就是更大号的定时炸弹。”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技术专家表示,这些私自改装的电瓶为了缩减成本在拼装工艺和电芯选品上难以保障,发生事故的概率也是成倍增长。
——电动自行车充电不规范。目前,电动自行车停放以及充电问题一直是治理的痛点。记者在杭州多个小区看到,很多业主为了方便充电,将自己的电动自行车通过电梯直接骑到自家门口充电,或者将电瓶取回家充电,这其实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内部温度不断升高或者单体电池之间温度不均匀,就会出现过热燃烧、爆炸的风险。”浙江一家电池厂商技术人员吴译说。
防患于未“燃”还需群策群力
针对上述一些问题,各地各部门也相继探索技术手段治理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隐患。
浙江系统集成监管部门、市场主体、产品质量等多方数据信息,构建电动自行车治理数字化系统“浙江e行在线”。从生产、销售、注册、骑行、充停、维修、恢复七个环节入手,实现电动自行车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流程再造、管理重构和制度重塑。在山东潍坊市部分小区,电梯内的摄像头一旦识别到有电动自行车进入,将自动触发闪灯报警并发出语音提示,与此同时电梯也会暂时停止运行。
消除电动自行车的消防隐患,电动自行车行业同样亟待升级。相关专家表示,要持续推动电动自行车工艺革新,形成安全标准。生产厂家应严格加强质量把控,对于电动自行车部件特别是电器元件加强安全性检测,限制线路的最大电流,对于充电器增加短路保护。
同时,于2021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新规已经实施3个月,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地方对于管理规定的执行并不到位,电动自行车入户上楼现象仍普遍存在。
“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源头管控和综合治理,推动建设更多停放、充电场所,跟进出台这些场所的消防安全标准,推动实施固定充电场所电价优惠政策,为公众安全规范使用电动自行车提供更好保障。”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局长琼色说,“同时,指导物业管理单位加强巡查检查,及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记者刘杨、刘夏村、唐弢、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