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操作的模块,清晰明朗的标注,没有了弹窗广告、跳转、推送,少了套路、用了心思,让很多“适老APP”用起来省力更省心,受到老年群体的普遍欢迎,甚至“出圈”吸引了年轻人的使用。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人。现实中,在医疗、网购等生活场景中,老年人运用数字化产品仍面临很多困难。
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工信部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指导和规范,促使很多APP增设“适老版”。
困在“有限范围”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肖先生的姥爷已经年逾百岁,姥姥也已96岁高龄,出行基本都是由肖先生开车接送。去年5月,他带着在社区封闭已久的两位老人出门兜风,没想到回到社区门口却被拒之门外。
值守人员要求出示两位老人的健康码。“当时没有给两位老人配智能手机,我的微信绑定的是自己的健康码,一时间真不知道怎么弄出他们的健康码来。”后来通过现场调解,工作人员给两位老人测温并进行了身份登记,才让他们进入社区。
便民服务可以为老年人预留一定的人工操作空间,网购消费平台却不会派人手把手指导。在北京海淀区某社区扎根3年的李紫莹,从2019年开始,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向社区2000多名老人教授数字化产品的使用方法。
在李紫莹的日常接触中,诸多案例让她感受到对科技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的迫切需求。社区曾有一位老人为购买U盘,走了好几公里才找到商场,最后花60元购买了一枚16G的U盘。
操作设计不友好
事实上,许多老年人对数字化产品有极大的热情。李紫莹所在的社区每周都给老人们开设各类科技课堂,讲授电脑软件使用、智能手机使用、网上挂号、网上购物等技能。在她的课堂上,许多老人都会用笔记本认真记下知识点,73岁的魏奶奶就是其中一位。
魏奶奶退休前是一名高校文学专业授课教师,退休后希望能学会用平板电脑查一些专业资料,却遇到了难处。“以前用按键手机,多熟悉几遍键盘的位置就就能编辑出一条短信,但平板电脑没有能摸到的按键,来来回回要练习好几遍才明白怎么用。”
除了键盘,一些软件的操作也让老年人迷惑。岳爷爷最近去饭店点单时,服务员告诉他使用扫码点单。“我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但是又跳出来先关注公众号,关注之后要扫码才能给点单,想要加菜还得重新扫码。”岳爷爷认为,扫码点单方便商家结算和服务员上菜,但对老年消费者并不方便。
李紫莹所在社区每年开设52堂课,每周一次,但对社区2000多名老人的需求而言还是远远不足。“一方面是容量比较有限,每次课程最多只能容纳300人教学,疫情防控措施下还会减少;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记忆力相对有限,有些课程教完一次后还需要安排课程反复讲解和练习。”
让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
在肖先生看来,老年人的家属和社区工作人员,是帮助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末端,而不是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根本因素。他认为,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设计时就应该注意到老年人的需求。
李紫莹曾在一些公益场合进行宣讲,提出对数字化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希望能得到科技企业的项目支持。“但是,大家更容易被短时的、急迫的需求打动,却忽视了身边老人们的尴尬处境。”
“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佳鑫告诉记者,该团队近10年来持续专注解决老年人融入信息化社会的难题。他在推进过程中发现,老年人的需求不仅仅是字体大小和图片风格的问题,还有操作习惯和思维逻辑,这些需求很难直接向科技企业反馈。
张佳鑫认为,让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成果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应该主动采用科技向善的方式回应这部分需要。“适老APP”是个良好的开始,但某些民生行业也需要保留线下服务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