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超七成受访者觉得人们反食品浪费意识提高了

2021-06-04 10:06:11    中国青年报

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反对食品浪费不再仅仅是倡导和号召,而是已经生效的、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已有月余,大家的反浪费意识提高了吗?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发布了一项问卷调查,共计有1149名受访者参与。调查显示,71.2%的受访者觉得大家的反食品浪费意识比以前提高了。为反对食品浪费,68.5%的受访者外出就餐会打包剩饭菜,65.5%的受访者会积极践行“光盘”行动。

71.2%受访者觉得大家的反食品浪费意识比以前提高了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大四学生何东灿留意到,学校食堂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经常能看到很多人点了饭,却只吃了一半,把剩下的饭全部倒掉,感觉十分可惜。他表示,另一个浪费比较严重的是外卖,有时候商家优惠力度很大,很多人为了达到满减条件,哪怕吃不完,也会多买一点。

 

 

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被明确写进了反食品浪费法,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律条文。调查显示,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以来,71.2%的受访者觉得大家的反食品浪费意识比以前提高了,只有2.7%受访者感觉比以前更差了,26.1%受访者表示没什么变化。

林慧雯(化名)现在在北京某川菜馆当服务员,她直观地感受到大家的反浪费意识提高了,“越来越多的顾客主动要求打包,满桌剩饭剩菜的现象也有所减少”。另外,她还表示,餐厅会要求服务员在顾客点餐时进行提醒,引导适量点餐,“很多顾客不清楚菜量的多少,容易一次性点多,我们会主动提醒,建议不够再点”。

家住青岛的李默(化名)就有过被服务员劝阻的经历。“之前和朋友出去旅游,一天下来比较累,晚上在餐馆吃饭时,多点了几个菜。服务员觉得我们点得太多了,主动帮我们取消了几个。”他认为,这是件好事,菜不够可以再添,但是点多了,就很难处理了,“尤其是在外地旅游,打包也没地方搁,最后只能倒掉”。

反食品浪费,65.5%受访者会积极践行“光盘”行动

李默感觉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粮食的意识越来越强,“和同事在食堂吃饭时,大家会互相提醒,尽量做到‘光盘’,减少浪费”。他特别提到,前些天袁隆平院士的离世,在痛惜的同时,他也意识到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浪费,把每一碗饭都吃干净”。

调查显示,为反对食品浪费,68.5%的受访者外出就餐时会打包剩菜,65.5%的受访者会积极践行“光盘”行动,63.7%的受访者表示会按需点餐和购买食物。

90后青年刘子强(化名)表示,每次和朋友出去吃饭,如果有没吃完的剩菜,他都会主动打包带走,放到冰箱里,第二天中午接着吃,“没觉得有什么丢脸的,都是自己花钱买的”。另外,他也提到,在购买食品时,会依据食物的特性预估好购买量,比如肉类这种保质期短的,会少买一些,尽量在一顿或两顿内吃完,而像土豆、胡萝卜这种能保存久一点的食材,会稍微多买一些,但会确保在坏掉之前都吃完。

大四学生何东灿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点多少吃多少,减少浪费。外卖浪费的几率更大,他表示以后会少点些外卖,尽量把饭菜都吃完。

数据显示,59.4%的受访者会选择购买小包装食品,41.6%的受访者会注意存储和保鲜,延长食物保质期。

林慧雯提到,自己所在的餐馆正在推出半份菜,就是将菜量比较大的菜品分成小份出售,价格也会减半,“受到了很多顾客的欢迎,愿意点的人比较多”。

另外,何东灿觉得,减少食品浪费,最重要的是提高大家节约粮食的意识,要让大家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要对浪费食品的行为作出一定的处罚,“只有让大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引起重视,才会真正行动起来”。

调查中,00后占11.9%,90后占44.2%,80后占35.9%,70后占7.1%。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案说法:婚礼录像没了,精神损失如何赔偿
下一篇:一边是野蛮生长,一边是大浪淘沙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