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买文具盲盒或能上瘾 专家呼吁加强监管避免孩子“入坑”

记者 苏季 校对 杨许丽    2021-06-02 07:47:43    新京报

“网红文具盲盒六一儿童节大礼包”“文具盲盒喜运爆发”……又到六一儿童节,在网络购物平台,不少商家也搭上了节日营销的便车,推销文具盲盒。

近年来,盲盒受到年轻消费群体欢迎,也正在悄然走进未成年人的生活,印着“惊喜”“限量”字样的各式文具盲盒成了中小学生的新宠。但与此同时,互相攀比、冲动购买、容易上瘾等问题也引发家长担忧。

文具盲盒线下线上热销,有主播建议“直接端三盒”

儿童节前夕,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文具店。在北京市朝阳区三元西桥附近的一家文具店里,记者看到,五颜六色的文具盲盒占据了货架醒目位置,精美的外包装上印着柯南等卡通人物。

店内的文具盲盒种类繁多,有笔、本子、橡皮,以及文具大礼包等,价格也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其中,仅笔类盲盒就有十多种,盲盒有普通款和隐藏款之分,印有“真相只有一个”“每次打开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等字样。

一名店员介绍,文具盲盒目前很受欢迎,虽然店中有普通文具,但不少学生看到文具盲盒会觉得好奇,即使价格贵一些也会选择购买,其中,盲盒笔因为价格相对便宜,销量最好。

文具盲盒也在线上热销。记者登录某网购平台搜索关键词文具盲盒,页面上显示“文具盲盒”“文具盲袋”等多款产品,部分盲盒的月销量达到3000甚至7000以上。

在网购平台上,有商家用直播带货的方式推销文具盲盒。一名主播在介绍某款中性笔时称,该中性笔为爆款,共有13款图案,其中1款为隐藏图案,大概购买三盒可以出现一个隐藏款图案,建议消费者“直接端三盒”。记者注意到,一盒装(24支)的该款中性笔售价为75.5元。

“多巴胺”与社会认同需求让孩子热衷买盲盒

如何看待文具盲盒风靡学生圈?家长们在社交平台上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有家长认为,一支五块钱的盲盒笔与一支普通黑色水笔相比价格相当,买盲盒就是图个开心。

但也有家长表示,这不仅是价格问题,有的孩子一定要买到“隐藏款”才罢休,消费远超出原本需求的数量,造成浪费。

“我家孩子也喜欢买盲盒,有的拆开后就放在一旁。”家住北京通州的王女士表示很无奈。她的孩子就读小学4年级,最近热衷购买各种文具盲盒,要零花钱的次数不断增多,王女士担心孩子逐渐成瘾,产生赌博心态。

“这确实是大多数家长的担忧。”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研究人员高杨认为,学生追求文具盲盒与多种原因有关。

“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当谈到成瘾问题时,不得不聊到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高杨介绍,多巴胺是一种“学习的神经递质”,人总是不断地通过预测来学习,而当预测不准确时就会分泌多巴胺。学生购买盲盒时,预测准确只是小概率事件,盲盒的不确定性会给人带来惊喜感,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这与赌博中的情形相似,容易让人上瘾。

另一方面,从学生所处的环境看,文具盲盒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高杨表示,在未成年人自我概念尚未清晰时,会更想融入一个群体,进而倾向于模仿群体行为。“如果大家都买盲盒,你没有买,你在该群体中的认同度就会降低。这与成年人购买奢侈品类似,是一种身份认同和融入群体需求,只不过学生可支配资源有限。”

在高杨看来,文具的真正属性是学习用品,具有实用性功能,但当其成为简单的快乐来源时,已经远离了其作为文具本身的意义。这是需要引起父母重视的地方。

可尝试用“盲盒预期管理”的方法引导孩子

针对盲盒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早在今年1月26日,中消协就曾发布相关消费提示。其中提到,盲盒经营者营销手段众多,有的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一个最难获得的 “隐藏款”进行饥饿营销,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容易对盲盒“上瘾”。

5月20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宣布对各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销售文具盲盒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强化行政监管与教育引导的融合,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共同管理合力。

其中,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点检查、依法从严查处各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销售无厂名、厂址等来源不明、无标准或产品合格证明等“三无”产品;教育部门则运用多种宣传载体进行引导,避免家长、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盲目购买、过度消费。

对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文具盲盒消费,高杨也提供了一些建议。高杨提醒家长,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购买盲盒的行为,容易引发孩子的对抗,反而不利于沟通和解决问题。

她建议,家长可尝试“盲盒预期管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比如人物盲盒,家长可以与孩子探索人物背后的故事,将孩子的快乐从不断预测盲盒本身转变为探索知识。

另外,高杨介绍,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从赌博中获得的快乐与在利他行为中获得的快乐是相同的。因此,她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多创造帮助他人的机会,如帮助其他小朋友,或引导孩子做家务、帮助家人等,获得更多快乐的选择。

专家称企业须承担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

今日(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正式实施,进一步压实了有关社会主体的保护职责。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苑宁宁表示,虽然目前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各种盲盒,但他呼吁,企业从行业自律角度考虑自身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是否对未成年人造成不利影响。

“未成年人保护是全社会职责,相关主体应当履行社会责任,考量服务会不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会,你会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和限制措施? 这个问题是急需全社会关注的。”苑宁宁说道。

苑宁宁指出,不管是网络直播、网络游戏,还是盲盒,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市场主体在向市场推广和推行某项产品和服务时,没有考虑到未成年人群体。如果文具盲盒主要是向未成年人销售的一种产品,就应该考量会不会让未成年人成瘾。

同时,苑宁宁也强调,这也不单单是社会责任问题,法律也明确规定了一项原则,即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它不仅是执法和司法原则,更是守法原则,意味着全社会在接触未成年人、处理与未成年人相关事务的过程中,应考量是否符合未成年人利益。相关主体应加强管理和自律,不能等法律作出明确禁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最高检:2020年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有所下降
下一篇: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严查哄抬炒作行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