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就像是对全球供应链堵塞的一种隐喻,其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带给我们对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思考。
世界上最大的船运集团马士基航运的首席执行官施索仁(Soren Skou)表示,此次事件业已促进了企业增强供应商多样化,增加库存,以及减少对“准时(Just in time,简称JIT)生产”模式的依赖。
当前备受世界制造业推崇的JIT生产体系,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准时生产”的基本思想,就是严格按用户需求生产产品,缩短生产周期,压缩在制品占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种主张零库存的生产方式,不仅成为日本汽车业腾飞的助推器,也逐渐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生产体系,为世界制造业及供应链带来了革命性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为与“准时生产”相对应的无缝对接式供应链提供了全球范围内整合的机会。处于供应链上中下游的各国企业,也逐渐将资源集中于自身的核心能力上,来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效应,从而不断减少成本,精简流程并增强全球竞争力。同时也与其他企业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形成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全球供应链。
根据世贸组织(WTO)最新数据,2019年世界商品贸易总额为19万亿美元,世界商业服务贸易总额为5.9万亿美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OECD)的分析则称,当前实际大约70%的世界贸易涉及全球供应链。
无论从汽车制造、医疗器械生产和制药,还是零售行业,全球制造业和与之对应的供应链系统都进入了精简流程和削减成本的循环往复。在这样对存货时间不断精确和对成本削减不断追求的情况下,企业不再推崇计划足够的存货以备不时之需,而是极度依赖互联网与国际海运的高效便利。因此,在实现企业利润增加的同时,也促使航运业的集装箱货柜船不断增大加码,逐渐形成了像“长赐”轮这样的海上巨无霸。
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全球供应链显得缺乏足够的弹性和快速复原能力。因此,在新冠疫情暴发及运河堵塞等黑天鹅事件叠加发生之后,人们开始对全球供应链进行多方面的再思考。
早在2020年5月,麦肯锡在对全球供应链负责人的问卷调查中就发现,有93%的受访者表示,计划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的供应链抗打击能力,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使用更多的备用供应商,避免单一供应商出现问题时的巨大损失;降低生产中特殊部件的需求,保证供应商的选择多样性;或是将生产区域化,以避免长途运输的风险。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增加预算,加强原材料和生产的库存,以防万一。
牛津大学全球化研究教授伊恩·戈丁(Ian Goldin)说,没有人能够预测一艘船会搁浅在运河中间,就像没有人能预测大流行会从哪里出现一样,也就像无法预测下一次网络攻击或下一场金融危机,但我们知道,它一定会发生。
虽然面对各种不可知,但我们不能否定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不应推进贸易保护主义来抵抗全球化进程,而应致力于采取措施优化全球供应链策略,使之将来能够更加坚韧和有效地对抗突如其来的打击。(作者系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MBA,曾任国际投行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