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截断超前消费的渠道 花呗、借呗“断供”大学生引热议

记者陈沛    2021-03-22 09:43:12    大河网

3月17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宣布,禁止小贷公司对大学生放贷。这意味着校园借贷将被严格管控,3月18日,#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的话题就迅速冲上热搜第一。

早在2009年和2014年,学生信用卡业务和“校园贷”先后被叫停,但在严令监管之下,依托互联网金融的花呗、借呗、白条等产品,成为大学生选择超前消费的“香饽饽”,而超前消费让太多年轻人坠入了财务“深渊”。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斩断”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渠道,或能让大学生消费观进一步回归理性。

监管加码,“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冲上热搜

3月17日,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小额贷款公司、非持牌机构对大学生发放贷款;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也不得以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此消息一出,就获得广泛热议,因为按照此规定,花呗、借呗、白条等都在其范围,“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的话题也冲上热搜榜首。

“为了给直播平台偶像打榜,欠下数万元网贷”、“为了变美,不惜找到几个平台办理整形分期”……近年来,五花八门的网贷平台盯上了年轻人的钱包,尤其是大学生一度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香饽饽”。

早在2009年和2014年,学生信用卡业务和“校园贷”先后被叫停,尽管监管部门明令禁止金融产品过度营销,但这一市场依然暗流涌动。

调查:一个班48个人,42个人曾用过花呗等消费金融产品

“我第一次用花呗,是买高铁票,59.5元。”洛阳市一名大三学生小孟告诉记者,他是在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接触花呗的。他回忆,当时买高铁票的时候,蹦出了开通花呗的提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通了。

记者委托洛阳一高校老师,对该校一大二班级进行了随机调查,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该班级48个人,使用过花呗的占42个人,使用花呗时间最短的2个月,最长的就有2年多。“那些使用2年的,其实就是刚上大学就开通了。”一名学生私下告诉记者,上大学后,无论是社交还是恋爱,消费都有很大支出,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不想在一些场合失面子,花呗成了“临时救场”的好途径。不过,随着近年来国家的大力整治和宣传,不少学生也已经认识到了超前消费的危害。根据班里统计,目前坚持使用花呗的只有12个,不少学生已经选择了关闭花呗功能。

建议:厘清自身债务金额,争取家长谅解和提前偿还

新政的出台,也让不少学生有了担忧。“我的花呗还有6000多元没还,现在分期了,每个月靠生活费或兼职往里面还一些。”小孟告诉记者,如果新政出台,他担心是否会强行让其全部还清?

记者了解到,上述《通知》同时表示,对于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一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严禁违规新增业务。二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排查,限期整改违规业务,严格落实风险管理要求。

对于这个问题,一名老师认为:“超前消费对大学生来说,想要靠自己的能力还清有很大难度,建议学生向家长坦白情况,先让家庭将款项补齐,以后合理消费。”该老师建议。

记者也注意到,《通知》也充分考虑到了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的需求。《通知》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综合评估大学生征信、收入、税务等信息;获取具备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其贷款行为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严格把控大学生信贷资质。

在业内看来,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这样才能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降糖神器”低糖电饭煲可以降血糖?纯属偷换概念
下一篇:3名游客被曝光在八达岭长城墙体上刻划 官方回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