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随着各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的细化落实,年轻人不愿当技术工人这一局面得到缓解。然而,新生代工人就业心理迥然不同,所追求更为丰富。如何强化评价使用激励工作,把青年技工的积极性激发调动起来,把他们的技能水平真正提升起来,面临不小的挑战。
周建民是中国兵器淮海工业集团的一名量具钳工,同他一起进厂的11个人,如今只有他一人坚守着操作台,“那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没人愿意当技术工人。在职的留不住,年轻的不愿来。”周建民坚持下来了,如今是中国兵器首席技师,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的荣誉。
跟了周建明7年的徒弟刘希今年27岁,前不久,徒弟告诉师傅,技校同班同学54人,现从事机械加工的还有10多人。这让周建民颇感欣慰,“年轻人能够以技工的身份为傲,也反映出社会正在给予技术工人更多尊重与重视。”
受社会环境、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够高,加之收入水平偏低,长期以来,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随着各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的细化落实,这一局面得到缓解,有不少年轻人以技工身份为傲。然而,新生代工人就业心理迥然不同,所追求更为丰富。待遇落实后,如何强化评价使用激励工作,把青年技工的积极性激发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把他们的技能水平真正提升起来,面临不小的挑战。
“传帮带”,消除“差不多状态”
站在两张锃亮的铸铁工作台边,周建民拿起一个测量块,用大拇指按住,来回研磨……数十年如一日下来,他不用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便能做出精度可达头发丝的1/60的量规。
刚出校门的刘希拜师时,师傅早已是声名在外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作为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年薪不菲,差旅住宿等待遇比照集团副总执行。这让徒弟很有压力,心生不安,怕掉链子。朝夕相处下来,师傅的沉稳坚毅潜移默化影响着刘希。他记住了师傅的话,“没有捷径,就是多练。”
几年下来,双手的老茧、因关节变形能外翻的大拇指,这些师傅独有的烙印也渐渐过渡到刘希身上。凭着敢于尝试和死磕的倔劲儿,刘希通过技能大赛取得傲人成绩,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匠人精神就是在岗位上的不倦追求,我要像师傅一样,一旦决定好职业,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赢得社会敬重的关键。”刘希说,身边工匠大师的“传帮带”,很大程度上是超出技术技能范畴的,更能带出一种价值观,渐渐消除一些青年人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状态”,引导他们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在刘希所培养的徒弟中,已有一人获“全国技术能手”,两人获“三晋技术能手”。
从入行到比武,靠“专劲儿”脱颖而出
在第六届中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淮海工业集团格外引人注目,企业的3位90后个人成绩摘得名次。其中,十四分厂钳工刘希拿到全国第五名,二分厂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付海夺得全国第二名,一分厂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董智斌斩获第一名。董智斌等三人组队代表山西省赢得团体第一。
淮海工业集团拿出50万元对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表现出色的团体、个人进行了奖励。董智斌喜获奖金5.9万元。他说,入行学技术,重要的是保持专注,坚持走下去。
一次,一分厂有台数控车床突发故障,且当时只有这台设备可加工重点科研产品零部件。大家赶紧按维修流程申请报修。当时还是学徒的董智斌一头扎进成堆的资料中,连夜梳理故障原因。第二天一早,董智斌主动申请调试设备,顺利排除了车床故障,大家都夸“这个后生有一股子钻劲儿”。
“甘心干技工,才有自主性,自己给自己拧上发条,走出入行之初的困难。”董智斌说,大赛最能锻炼人,赛场考验的不仅是投入、专注,还要有绝活、能创新。
从第一次参加省级技能大赛时名列倒数第二名,到如今进厂6年,参加各层级技能竞赛已有12次,董智斌得到认可、获得荣誉之后,愈加喜欢上了这份工作,“通过学习、提升技能不仅找到了自信,更清晰了人生的方向。”
“自己从小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初中毕业后就上了中专,心里有点失落,觉得自卑。”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网络系统管理项目铜牌得主、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兆祺说,参加国赛培养了他对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观念的认同。下一步,他计划读本科、读研究生,在计算机网络行业做一名高技能“蓝领”。
搬除障碍,找到职业荣誉感
如今,80后90后已经成为活跃在一线的生力军,00后也将踏上人生征途。他们的职业选择更具个性,“干一行,爱一行”的传统观念,在他们身上显然淡化。
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第四名获得者、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樊文渊转岗任教育培训主管已5年,他说,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产品品质,离不开制造者的素质和情怀。技术人才相对文化素养偏低,培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而忽略其他方面。在航天清华公司,员工培训除了技能提升,还涉及精益管理、企业文化、国情研修等多方面内容。
樊文渊认为,“重要的是,要引导新生代技术工人学会给自己成长做规划,尝试学会自我管理,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能够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逐步跨过职业倦怠、干活凭经验等成长中的种种障碍。”
增强广大产业工人的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是近年来山西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着力点。
记者从山西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了解到,36个省直单位明确分工,各自在改革主战场落实任务,推动省级层面共出台相关制度文件40余个,初步形成提升技能、落实待遇、畅通成长成才通道的政策体系。
“在太钢,技能大师待遇不低于集团高管。”近几年来,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连轧作业区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牛国栋对自己的处境相当满意。(记者 刘建林 通讯员 李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