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以宽容心态推动二次元文化双向破壁

田丰    2021-02-01 09:52:38    光明日报

2015年,知乎的注册用户不过几百万时,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打破次元壁?”当时,这是在问怎样才能进入二次元圈层。时隔6年,怎样打破次元壁虽然还是热点话题,但更多的是那些喜欢二次元的青年在问:“如何才能让主流社会接受并喜欢二次元文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二次元文化是一种被深深隔离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小众的青年亚文化,其主要形式是动画、漫画和游戏。倘若真的严格以二次元的主要形式来界定,那么国内第一代二次元的拥趸恐怕是喜欢《铁臂阿童木》和《聪明的一休》的60后、70后。只不过黑白电视机在20世纪80年代依然是个稀罕物,没有足够高的渗透率,否则60后和70后就有可能成为二次元文化的原生代。

事实上,二次元文化的广泛流行至少有3个前提条件:第一是互联网成为青年文化产品的传播工具。如果把二次元最早的“自留地”A站创立的2007年作为起点,距今已经有了十三四年的光景,那时痴迷于《火影忍者》和《航海王》的90后青少年们恐怕早已成家立业。经过这十几年,90后并没有大面积出现自我封闭的负面心理,反而成为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坚力量。

第二是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回溯当代流行文化的历史,从港台文化,到日系韩流,再到欧美风,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国人眼界的不断拓宽,青少年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元的文化样态。一些二次元的文化产品已然成为宣传主流价值和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比如备受欢迎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一些成年人看了之后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是计划生育政策催生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他们承受着课业的压力,又缺少可以一同外出玩耍的小伙伴,形式过于守旧过时的娱乐文化又不符合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恰恰是二次元文化“宅”的特征,让独生子女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他们喜爱的各种娱乐活动,不仅满足了独生子女日常的娱乐需求,还能够为他们提供互联网的情感交流空间和资源交换平台。于是,二次元文化终于在独生子女比例较高的90后中悄然兴起。

必须承认,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现在的二次元文化不过是青年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985高校大学生中玩游戏的不在少数,喜欢漫画的年轻人也可以去听高雅音乐。也可以说,二次元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早期动漫人物的cosplay(角色扮演)和现下流行的汉服小姐姐,可谓异曲同工。之所以人们依然将二次元文化视为相对封闭的、基于趣缘的文化圈层,大多是代际隔阂、社会偏见、价值判断的壁垒在发挥作用,二次元文化在社会中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反倒是喜好二次元的青年在不停努力去边缘化、打破次元壁。

实际上,无论是流行许久、夹杂着日系风格、饱受批判的二次元文化,还是方兴未艾、充满了传统文化底蕴、备受称赞的国风文化,都是青年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将前者的流行视为后者破茧而生的重要基础,不少国风文化的践行者都曾经受到二次元文化的启发,同时,中国的发展给传统文化的重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青年群体能够自主地选择其所喜好的文化内容是时代的进步,二次元文化的盛行是青年文化自我选择、发展和建构的过程,主流社会应当正视青年亚文化产生的时代性,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的重要性。

因而,应当顺势而为,避免过度挤压青少年的存在空间和恶意将他们的娱乐方式标签化,以宽容的心态推动二次元文化双向破壁,既要把二次元的内容呈现给主流社会,也要把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以二次元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探索,动漫《领风者》讲述了“千年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一生的传奇故事,在B站获得了1000多万次的播放和62万的“追番”。可见,二次元文化也可以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原则,打造出破壁出圈的文化产品,前提是主流社会的成年人要做到善假于物,以二次元、国风等文化形态为载体,宣传和弘扬适合青少年的价值理念,以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取得青年人对主流价值的高度认可。

(作者:田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走出敦煌毁林事件罗生门 要看到两个关键问题
下一篇:众议“网红村摘牌”:集体审丑与监管责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