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如何提升就地过年群众幸福感?

2021-01-29 14:29:40    人民网

年终岁尾,回首过去一年的成绩与实效,我们看到,中国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提振经济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但也要看到,在小范围感染情况零星出现的当下,疫情防控依然不能放松。

目前,在高风险地区均应就地过年、低风险地区倡导就地过年等倡议下, “回家过年”还是“就地过年”就成为摆在每一位在外务工人员面前的选择题。

舆情观察:这年怎么过?

进入2021年,舆论场相关“年”的氛围就已经处于酝酿的阶段。早在2020年12月31日,澎湃新闻就有文章梳理已经开始建议民众在“双节”期间非必要不离开当地的省份。元旦假期过后,相关讨论开始增长,1月7日,河北多地发布倡议,倡导在外人员春节不要返乡,就地过年。这也形成了相关话题讨论的第一波高峰。

之后,随着零星病例的不断增加、春节假期的不断临近,各省、市、区相继倡导就地过年,而为了保证就地过年的成效与传统佳节气氛的“双赢”,包括基层政府部门、行业商会、企业等陆续发布“诚意满满”的就地过年配套举措,从红包补贴、落户加分到通讯补贴、农民工保障等方方面面“出招留人”。

1月25日,新华社发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受到舆论关注。这成为舆论观察周期内的第四波热度波峰的起始。从社交媒体出发,截至1月26日,微博话题#全国多地倡导就地过年#已有5.3亿阅读量与3.2万讨论量,而在有关“如何就地过年”的讨论中,#年轻人就地过年的仪式感#也拥有2.7亿阅读量与1.8万讨论量。

从舆论情绪出发,不少网民对不能、不便回家过年倍感遗憾。总体上看,网民在“就地过年”话题讨论中反馈了七个问题:

一是对就地过年政策宣传是否“用力过猛”的反思,例如“舆论这么引导下去,回家过年的人=要被批判的破坏防疫成果的人”。

二是对特殊群体社会保障的关切,例如“关键是要解决民工住的问题,他们好多人过年了没活干了就没地住了”。

三是对政策的层层加码表示无奈,例如“为何家在低风险地区也不能回去?”。

四是对就地过年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存疑,例如“企业口头通知员工必须全员到岗,缺席即为旷工,且属于正常出勤”“过年期间我加班真的会有三倍工资吗?”。

五是表达对下次可以回家休假的期待,例如“能不能在其他时候增加假期呢?很多人都指着这个时候回家和家人团聚”。

六是关于就地过年没有“年味儿”的抱怨,例如“如果就地像过年,谁又辛辛苦苦往家赶呢”。

七是抒发内心的思乡之切,例如“愿所有思念,都能被看见”。

城市留人:这些政策得到好评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梳理了当前媒体报道中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分析发现“职工”“外地员工”“务工人员”“在岗”等是各省市“就地过年”政策中备受关注的高频词,这也表明这部分“打工人”是政策所关注的主要对象。在具体举措中,“补贴”“发放”“减免”“大礼包”“慰问”等词语多次出现。此外,“加班”“生产”“就业”“入学”等词语也受到各地的关注。具体可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1、多元群体被看见

相关政策中,既包括对企业外地员工、就业见习的外省市户籍人员、非本地户籍困难家庭企业职工等群体的奖励措施,也包括家政服务人员、公益性服务在岗人员等不同人群的保障补贴。如泉州市对留泉过年的非泉州籍困难家庭的企业职工,每户给予一次性困难补助1000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为保障企业政策切实实施,提出为企业提供补助。如苏州市相城区给予企业专项补贴,按每人500元标准,给春节期间安排外地员工留守的企业提供补贴等。

2、为“云拜年”提供通讯保障

“就地过年”大礼包一般包括春节红包、购物券、景区门票、防疫物资包、零食礼包等。一些地方为鼓励云端拜年,在礼包中也会赠送通讯卡。如广德市的大礼包中就有一张“新年通讯卡”,免费领取一张包含200分钟通话,10G流量的新年通讯卡(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任选一家);上海市的大礼包中也包含向留沪外来建设者赠送通讯费补贴。

3、过年消费享购物优惠

从各地发布的相关政策来看,消费券成为奖励手段的“基本操作”。不过消费券形式各有不同,如义乌市对就地过年外地员工提供电子消费券;顺德市新春消费抵扣券中包括体育场馆消费抵扣券和健身消费抵扣券;昆山市的新春消费券也可在线下指定商户内使用。

4、就地过年可享落户积分加分奖励

部分地区基于特有的上学、落户的积分制度,采取积分加分奖励,格外具有吸引力。如鹤山市通告称,对留在鹤山本地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2021年秋季申请入学时实行积分入学加分奖励;苏州市对留苏工作的非苏州户籍在苏企业职工,在申请参加2021年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落户、积分入医、市区积分入学时,给予15分的加分。

5、房租减免、租房补贴化解住宿难题

对于“就地过年”的外地人员可能面临的关于衣、食、住、行等诸多民生问题,其中相对更难解决的“住”的问题在一些地方的政策中得到重视。如扬州市在政策中提及春节期间,企业租用国有(集体)资产类集宿楼、蓝领公寓、人才公寓等用于安排外地员工住宿的,减免半月房租等类似内容。

6、身心健康更受到重视

如河南省洛阳市提出,春节期间,留洛外地务工人员将被优先安排免费接种新冠疫苗。除了对身体健康的保障,一些地方还关注“就地过年”人员的心理健康,如福建省提出将通过工会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引导职工掌握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

7、着重打造年味儿

“春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一些地方着力打造工作地年味儿,用不同活动丰富过年形式,让工作地年夜饭也充满温情。如厦门市思明区,提出爱心屋年夜饭套餐。昆山市开展喜马拉雅昆曲云拜年、云展演等系列有奖文化体验活动。此外,一些地区筹划旅游项目,满足留守工作者“就地过年”的需求。

分析点评:心安处便是吾乡

“有事没事,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将春节看作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在外打拼一年的“打工人”,还是为了生活而奋斗的“前浪”“后浪”,除夕团圆是祈盼,也是祝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去年国庆节,“几亿人口在流动都没有事儿”,但春节期间流动“不行”。《生命时报》文章称,这其中的因素集中在冬季病毒传播更快、病毒变异风险较大、疫苗屏障尚未形成、人口流动风险加大、社交聚集更加频繁、环境传播链条不清等方面。

根据网民反馈看,虽然大部分网民支持“就地过年”,但仍有相当部分的网民表达回家过年的迫切心情。也因此,相关部门在倡议“就地过年”的同时,更应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让人民安心、稳心、暖心。

首先,相关部门在宣传“就地过年”倡议时,应避免过分强调必要性的“用力过猛”。一方面,应完善对“就地过年”必要性的宣传,争取民众理解和支持。同时注重多元宣传手段的使用,保证民众尽快知悉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应尊重个体的思乡之情,对于符合疫情防控要求、返乡心切的群众,相关部门应做好交通运输、消杀等保障工作,帮助民众安全、顺利返乡。

其次,全国多个省份在倡议“就地过年”的同时,已经积极推出多项保障措施,而在政策落实方面,部分网民表示希望相关部门明确补贴分发的具体安排。与此同时,应重点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当地部门需做好帮扶工作,保障这部分群众在不能回家、亲人不能回乡的情况下过好年。

第三,增强“就地过年”群众幸福感,不仅关乎物质保障,更关涉心理情感。一方面,面对疫情不利影响,需彰显制度温情,体现人文关怀。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疫情防控实际,线上、线下相结合,举行各具特色的迎新年活动,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同时,鼓励“就地过年”群众积极参与,在他乡感受“家”的味道。另一方面,今年的春节是特殊之年的春节,在全国民众共度新春的同时,仍有广大工作者奋战在抗疫前线。有必要讲好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志愿服务、互帮互助的暖心感人故事,借“就地过年”倡议的抗疫成果提振全国抗疫最终胜利的信心。

总言之,“就地过年”既是对全国疫情防控最大的一种支持,也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新”。提升 “就地过年”幸福感,群众精神与物质诉求的保障工作缺一不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现实版樊胜美” 呼唤真亲情
下一篇:观察:如何读懂2020年"四风"问题年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