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软化硬新闻 边界要摸清

何竞祺    2021-01-20 13:49:39    人民网

硬新闻软化处理的产生及其合理性

所谓硬新闻,指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民众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执政方针的变动、经济市场行情乃至于流行疾病、自然灾害信息等。当下,新媒体改变了受众信息接受习惯,即时通讯工具的高效率、低成本以及强交互性让碎片化阅读、情绪型交往成为当下主流。此外,媒体商业化运作产生激烈市场竞争,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地位凸显,倒逼着新闻生产的转型。而硬新闻软化则是媒体改良与革新的尝试。整体上,硬新闻的软化是由“新闻产品消费者的需求”“新闻生产者的欲求”以及“社会体系承认——官方意志和公共典论的承认”促成的,具有现实意义及合理性。

当下软化硬新闻的手段

1.娱乐化。新闻娱乐化是指“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新闻传播界对新闻娱乐化的评价一度趋于两极化,但近来,新闻娱乐化已经在新闻实践层面成为事实。从积极方面来看,它让新闻报道更真可读性,赋予公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迎合公众的信息接受需要。但另一方面,过度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很容易滑向“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过分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煸情、刺激”的新闻失范境地。

2.低幼化。新闻低幼化,泛指当下新闻业在表达方式、内容选择和态度呈现方面出现的一种接近儿童性格特征的新趋势。低幼化常在媒体的话题设置、话语方式中得以体现。媒体机构在社交平台设置只有参与感却无决策价值、拒绝观点表达的盖楼活动,使用萌化称呼指代严肃对象等。对硬新闻的低幼化改造,在降低信息接受门槛的同时,也使得受众被迫降格。批评者认为,低幼化是尊严的录夺,通过让个体无法识别并尊重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限制了个体的独立自主。更为严重的影响则是去人性化,看不到个体的人性,剥夺了原本定义和维系公众之间的社会和情感纽带,这并非媒体软化硬新闻的初衷。

3.“饭圈”化。如今,一些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开始尝试使用当下网络中影响力颜高的“饭圈”式话语表达作为包装过往严肃话题的新手段。诚然,这的确是官方机构为适应新的媒体形式、拥抱更多年轻受众做出的尝试,但需要警惕的是,“饭圈”已然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的文化,具有较高的“疾元壁”,话语方式只是其表征之一,其内核非参入者难以触及。承载社会责任的官方账号通过借用表达方式换得粉丝们偶像式的崇拜之后,能否应对其间跌岩的爱恨、尖锐的对立、难以预料的争执,仍旧存疑。

硬新闻过度软化的风险

硬新闻过度软化的风险体现在两个层面:在短期风险方面,适度软化硬新闻或能换取更广泛的信息触及,然而当下社会意见日趋多元,过度的软化手段很可能因圈层差异激起反对,并伤害到媒体自身声望;在长期风险方面,专业媒体及官方机构的公信力就建基于其提供的稀缺又重要的硬新闻,尚若放弃专业话语,将可能会模糊硬新闻与娱乐的边界,进一步消解专业媒体和官方机构的公信力。此外,依照经典的涵化理论,长期浸润于软化的信息生态,民众对公共事务进行深度思考、开展理性讨论的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将可能加剧與论场的极化、噜杂、莫衷一是。

媒体软化硬新闻操作中该有的边界感和担当

由前文所述,软化硬新闻有其合理性,但过犹不及,因此,找出适宜的边界就尤为重要。厘清边界的过程中,新闻伦理不能缺位。以此观之,最鲜明的底线,就是切勿将灾难新闻软化处理。灾难新闻以灾难事件为报道对象,往往伴随着突然性、破坏性,影响深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更重要的是,灾难新闻往往会造成社会的苦痛共情,凝结为公共记忆,甚至成为当代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及严肃的性质决定了不该被软化处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迁,苦难永远都不应该被消费、被戏滤、被解构。

此外,法治新闻、涉外新闻等其他类别的新闻,因其报道内容的特殊性,新闻工作者软化处理的过程中应一事一议。如何在接近受众的同时形塑法律权威,如何在提高接受度的前提下保证表意的精确可靠,是需要新闻工作者审慎对待、仔细研判的问题。

(作者:人民网典情数据中心见习典情分析师何竞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老年群体的防疫工作该如何升级?
下一篇:塌陷坑塘养出“闪亮珍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