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舆论聚焦吉林省一起超级传播链病例通报。该起“1传102”超级传播现象不仅引发了各方对严控聚集性活动的讨论,更将老年人疫情防控工作再度置于舆论之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老年人工作,已成为全国各地亟待精细化落实的重要任务。
老年养生课堂成为“超级传播场”
1月17日,吉林省此次疫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4例,无症状感染者80例。其中,1名黑龙江省的无症状感染者输入当地引发102例续发感染者。据官方通报,该黑龙江籍输入病例林某从事个体营销职业,近期多次往返于黑吉两省进行“培训授课”:1月7日至8日,林某在公主岭市范家屯镇艾尚瀚邦养生馆活动;1月10日至11日,他在通化市源升品质生活坊进行培训授课。由下图可知,“吉林超级传播链”整体信息报道量趋势比较波折,并于1月14日开始上升,目前仍受到舆论持续关注。
在整体的舆情信息中,热门词主要集中在感染者、超级、无症状、传播、吉林省等。此外,老年人群体受到舆论聚焦。
观察发现,本次吉林疫情的老年群体占比极高,被“忽视”的老人再度受到舆论聚焦。由已公开的流调信息可知,在该条传播链中,林某的密切接触者多为老年人,年龄最大的患者为一名88岁的老人,最小的为11岁,系一名参与培训的85岁老人的孙子,平均年龄达63岁。相较其他年龄段而言,老年人尤其脆弱,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公室主任赵庆龙表示,中老年人自身患有基础性疾病的可能性较高,免疫功能较差,极易被感染。
老年群体防疫工作缺乏精细化考量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在2020年国际老年人日致辞中指出,须认真对待新冠疫情给世界各地老年人所造成的严重影响。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今天,老年群体的防疫工作中仍存在部分被忽视的因素。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促其热衷参与聚集活动。在本次“吉林超级传播链”中,有不少媒体聚焦于老年人参与养生课堂。比如《健康时报》访谈节目“人民康养”指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老年人需求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医疗健康、心理慰藉、文化娱乐和主动交往四个方面的需求。老年人渴望身体健康、“爱占小便宜”、孤独寂寞感等心理或将促使他们热衷投身于养生保健活动之中。
防疫信息传达与老年群体获取之间的“鸿沟”。梳理公开报道发现,政府和媒体曾多次呼吁做好老年人防疫工作,早在2020年1月,全国老龄办就已发布《给老年朋友的一封信》,向老年人普及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如何更有效地向老年人传递防疫信息,早已成为舆论关心和社会亟待解决的严肃命题。另外,“澎湃新闻”也指出,受生理和心理原因,老年人具有相对特殊的信息交流与语言沟通特点,在信息获取及反馈上存在“鸿沟”现象,造成老年群体对相关信息的缺失,影响疫情防控的有效性。
养生培训场所隐蔽性强,密闭环境暴露风险。“吉林超级传播链”所涉场所空间小,参与人数众多,人口聚集密度大,极易促成感染风险。如《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源升品质生活坊培训时,不足100平方米的房间同时容纳30-40人,且仅有少部分人佩戴了口罩。人民网对此评论,大量老年群体常聚集养生馆听讲座、购买保健品、领取礼品,而诸如养生、保险、理财等培训场地往往处于暗处,门脸隐蔽,难以监管。
老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上“失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舆论对老年群体现实情况的忽视。《北京日报》客户端曾评论,老年人在舆论场中是一个严重“失声”的群体,社会对其诉求的关注度与问题的紧迫性不成正比。另外,有上亿的老年人在互联网上呈“消失”状态。据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规模约为9400万,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在2019年就已达2.54亿,老年人使用网络人数占比老年群体总人口较小。
老年群体的防疫工作还应如何升级?
“吉林超级传播链”事件俨然已为各地织密疫情防控网起到了警醒作用。在相关解决措施落地的过程中,以下五个方面值得考虑。
关注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勿让老年人成防控链条的薄弱环节。“吉林超级传播链”事件发生后,有声音强调,应关注老年人在疫情期间的心理状况。新华网也指出,要加强对老年人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关注老年人的现实需求,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老年群体绝不能成为疫情防控的弱势。央视新闻主播海霞评论,对家中老人关注多一点,防疫知识普及再全面一点,别让他们成防控链条的薄弱环节。
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筑牢防疫安全屏障。疫情可防可控,然而绝不能对防疫工作有所松懈,尤其是在河北曾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本次吉林超级传播链等事件之后,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成为了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对此,《北京青年报》认为,严格管控聚集性活动,是科学有效防控疫情的内在要求,本次吉林省的疫情再次警示了防疫工作者们,要巩固现有防控成果,同时思想不能放松,责任要再压实,措施需更严实。
政府和媒体应对污名化现象加强引导,避免加深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观察发现,部分网民将本次吉林疫情中老年人参与聚集活动的原因简单归咎于老年群体爱占便宜心理等原因,存在加深社会对老年群体刻板印象的可能性。因此,政府及主流媒体应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工作,避免对老年群体被污名化。
防疫宣传应精准抵达老年群体,推进老年人对防疫形成全面认识。老年群体并非对疫情防控一无所知,但部分老年人对疫情具有错误认识的情况仍然存在,如《新京报》曾报道,有诈骗分子借“病毒特效药”之名吸引老年人目光,对其实施诈骗。另外,要实现防疫宣传精准抵达老年群体,解决老年人信息资源公平是核心。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秘书长、副教授黄立鹤曾表示,社区、街道等政府基层治理层级是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公平的关键,应充分利用组织机制优势,切实将其转化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基层治理效能,了解并切实回应老年人在相关事件与情境下的信息需求。
警惕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出现极端化问题。本次疫情发生后,不少声音呼吁加强对聚集性活动控制,同时也有媒体提醒警惕疫情防控出现极端措施,如对疫情防控的过度采取措施、对聚集性活动实施“一刀切”、将所有老年人“关”在家中以绝后患等问题。对此,新华网文章提出,疫情防控不能放松警惕,要坚决纠治相关工作中出现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只顾做好老年人防疫工作,不顾老年生活的不便不适,忽视老年群体的客观需求,再度出现“一刀切”“层层加码”等现象。
目前,有关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仍在继续。除了对新冠疫情严防死守之外,有关部门还应在本次吉林疫情传播之中总结经验,勿让“超级传播”的不幸再次发生。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 林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