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涉老舆情新动向 老年权益保障任重而道远

曲晓程    2021-01-18 11:10:11    人民网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研究表明,到2053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87亿。10月23日,在民政部例行发布会上,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表示,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但“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增长曲线相对平缓,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准备的宝贵窗口期。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涉老與情面临只增不减的局面。如何从與情事件中洞察问题本质、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老年群体权益被侵犯的风险,为保障老年人的美好生活提供更灵活的治理空间,需要对涉老真情的现状及演变趋势有基本了解。梳理近年涉及老年群体的热点事件,发现其主要集中在虐老欺老、坑老骗老、庆老增老、数字鸿沟、吃老啃老、老龄致贫六个方面。具体来说,虐老欺老与庆老增老有着一定的互为因果关系,前者不只包括身体上的虐待,还包括精神、情感、经济虐待等冷暴力;后者则体现在“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等个体行为污名化老龄群体的现象上。吃老啃老行为由来已久,但“啃老族”近年来才作为一个新兴群体被典论关注并重视,从而引发典论场一波又一波有关子女赠养、道德伦理等话题的讨论。

数字鸿沟、坑老骗老、老龄致贫,三个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首先,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受制于网络技能、生理条件的限制, 2.54亿多的老年人中只有6000多万的老年人有“触网”经历,仍有3/4的老年人未能“触网”,致使老龄群体在“二维码”“健康宝”“数字支付”等公共服务领域频频受制,难以享受出行、就医、社交等方面的数字红利。

其次,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9.40亿,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10.3%,我国老年网民群体正逐步扩大。报告同时显示,60岁以上手机网民人均APP的数量已达44个。《2020年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全国或有超过10万老人在手机网络上呈现孤独的生活状态。老年人长时间活跃在网络背后的根本症结是,他们的孤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有效排解,而产生了对单一网络工具的过度依赖。由于大部分老年群体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属于一知半解,这为坑老骗老的发生理下了隐患。分析发现,老年人网络防骗意识薄弱、精神慰籍较为贵乏、老年群体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是导致坑老骗老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最后,老龄致贫事件着重于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老龄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艰难,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城乡低保人员、特困人员以及一些被隔离在家的新冠肺炎患者,因为失去了固定收入补贴,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从而陷入了生活困境。其二是数字返贫,社会数字化时期的一个现实情况在于,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数字化社会居民的核心素养,是公众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但受到“智能鸿沟”“思维鸿沟”的影响,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将会增大,以“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事件为例,数字鸿沟所带来的影响将会加剧歧视、权益保障缺失、甚至于导致贫困等现实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厂、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加考验了我国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尤其在老龄群体权益保障方面,更多的问题正在被关注。例如,空巢老人惠病医疗救助难、因信息不对称易造成老年群体心理恐慌、上“云”趋势下老年群体被边缘化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所需做出的努力包括且不限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强化适老化传播策略、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等措施。《人民日报》有文章称,这次疫情防控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漏洞,必将倒逼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面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老年权益保障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 曲晓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民在线:支撑全媒体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体系
下一篇:全棉时代舆情风波的全面复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