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预警本质上属于敏感信息报送。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数据的流动性和可获取性加大了网络舆情预警、导控和处置的难度,致使舆情管理面临全新的挑战。如何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将信息预警优势转化为服务决策优势,需要我们立足于实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体系。具体思路是:
一、分时巡查避免缓报
信息报送工作之所以出现缓报,其原因在于:一是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要求,现有的舆情信息报送联动机制难以转化为应急处置和导控优势;二是互联网交互技术不断迭代发展,当前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工具,还难以对海量信息进行实时、全面的综合检索梳理;三是当前舆情分析引擎依赖于智能分析技术和舆情知识库,以关键字(词)为主的体系难以实现人、事、场景信息等多维度交叉分析、关联分析。
根据工作实践,人工分时巡查与多系统交叉预警可以有效缓解舆情漏报现象。主要做法有:一是要建立上下一致、内外协作的配合机制,切实形成整体联动、及时高效的工作格局;二是要拓展升级舆情系统(工具)的功能和用途,努力形成客户单位、舆情服务平台无缝对接、有机融合的工作态势;三是运用多系统综合交叉巡查,根据双方动态修正指定的议题进行搜索,实现快速有效地过滤和提取信息。
二、分层兜底避免漏报
目前,舆情分析的数据导向非常鲜明,舆情分析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数据分析,漏报信息意味着分析基础的崩塌。舆情服务环节中出现信息漏报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单位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不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舆论场,大部分还停留在关键词分析阶段,遇到突发状况临事而迷;二是在新的互联网形势下,各级各地、各行各业对敏感事件(信息)定义各异,舆情系统传统的功能难以支撑多维信息需求;三是舆情作业流程从中性常态逐渐向其他态势转化,人工干预和自动信息收集功能相结合的方式,难以完成圈群信息收集的任务。
解决信息漏报的路径主要有:一是积极探索形成信息直通车机制、突发舆情直报机制等协调机制,努力形成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信息报送工作新格局;二是强化对涉舆情部门的协调督导力度,分层级实现海量数据清晰分类,按照不同条件或多维度要求整理归类;三是利用网络技术,基于目标网页特征对网页、网站进行定点定向定时抓取、存储和搭建索引;四是对全网舆情的全量数据进行精准挖掘,利用多套舆情系统对整体舆情态势进行展示和预测。
三、分级把关避免误报
行业化、服务化、精准化是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发展趋势。实际工作中的信息误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舆情议题的动态演绎导致客我双方研判各异,近年来舆论场不少话题、事件的讨论深度超出事件本身,相关单位(组织、行业)因此“躺枪”;二是有一部分舆情分析师专业素养欠缺,不了解服务单位(客户)的政策法规、组织结构、工作范围以及历史渊源,难以对其热点话题、潜在风险进行判断和识别,导致对重大敏感议题没有“舆感”。
解决漏报路径主要有:一是充分利用开源技术和团队研发能力,将文本分类等结合语料库和知识库,搭建团队熟悉的中文自然语言处理引擎,从海量数据中为用户精准匹配出需求内容;二是舆情分析师应强化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努力实现从单一事件分析到复杂网络分析,在挖深吃透基础上对其舆情发展脉络和演变状态进行研究和报送;三是强化信息报送把关人角色,从注重数据到重视关键性文本,从总结分析到研判预警,人工分级纠错可以实现实时的动态跟踪与数据采集。
大数据加速了网络舆情的生成、发展和演化,舆情服务已经从对社情民意的关注,发展到对整体的决策信息支持。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对传统的舆情信息报送作业流程进行分时、分层、分级的优化改造,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也是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现实需要。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颜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