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揭秘“快递到付”骗局黑产业链

2021-01-11 11:01:40    北青网

近日,有多人爆料称,最近没有买东西,却收到一个到付快递,而打开快递却发现无非是一些几块钱的地摊货,价值远远低于到付款。

记者对此线索追踪发现,这种快递背后是一条涉及购买个人信息、盲发快递、外包客服的黑色产业链。业内人士和专家提醒,来源不明的货到付款快递不要签收,接收快件时最好当场验货,同时呼吁尽快建立个人隐私保护机制。

爆料:40元到付快递 打开发现是假镀金戒指

近日,家在广州的袁女士在公司收到一个圆通到付的快递,到付款40元。一开始她很疑惑,但是看到收件名是自己的淘宝昵称,又考虑到平时也有些客户会寄到付件,袁女士没细想就付了40元签收。

打开快递后,她发现是个红色小盒子,里面有个“镀金戒指”,“这种毫无用处又无美感的东西电商平台上也就几块钱,自己绝不可能买。”

袁女士立马打电话给快递单上的寄件人,结果是空号。同时,快递员和客服都告知她到付件付款后,钱已经直接打到总公司,他们都退不了。

无独有偶,成都的周先生也有类似经历。没有网购的他收到一个写着“防疫产品”的快递,以为是外地朋友寄的,付款56元后,却发现是20个口罩,“一看就是劣质商品,没有厂家信息,一股很浓的味道。”他想联系寄件人,却发现快递上的电话中间四位数被隐去。

记者发现,受害者一般会收到数据线、沐浴露、指甲剪、毛绒玩具,甚至是几张废纸。少数人考虑到没有网购拒签快递,然而大部分人以为是家人、朋友购买,或是自己下单后忘记了而选择付款签收。

据了解,这是一种叫盲发快递的常见诈骗手法。诈骗分子通过不同渠道获取客户信息后,不需要客户下单购买产品就发货,利用到付款和实际货品的价格差获利。

记者暗访了解到,有人从50单开始发货测试,等签收率稳定下来后每天稳定发货在1000至2000单,“干一个月后就把快递后台发货系统注销掉。”

暗访:盲发快递涉及多个环节 发货人和地址都填假的

盲发快递涉及不法分子泄露交易用户个人信息,合作快递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包企业专门负责用户退单等多个环节。

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做盲发首先要找一个快递公司合作,安装快递后台发货系统。记者假装做盲发,联系申通等多个快递公司,当快递员明知道记者要做什么时仍然提供合作报价。“他们有提成,当然希望发件越多越好。”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做盲发时,他们一般与揽件快递员沟通,发货人和地址都填假的。

下一步是需要买“料”,即用户个人信息。记者暗访发现,大量个人信息在贴吧、QQ群等平台被交易,一条被卖到1.5至2元。记者打开一个包含个人信息的文件发现,姓名、电话、家庭或公司地址等详细信息被严重泄露。

“一些个人信息来源于快递,电商平台也有‘内鬼’。”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暗访中,一个向记者卖“料”的人说“女朋友做电商运营,有固定名单”。

为了提高签收率,他们也有不少“技巧”,如从电商弄名单签收率更高,针对买手机的名单就发数据线,买宠物用品的就发宠物玩具;买到“料”后尽量发小区,筛除公司、学校、宿舍等签收率低的地址;配合短信的操作,预通知客户有快递需要签收。

此外,还有专门负责客服的外包公司。发货方需要把每单定价告知外包公司,并将发货手机号设置来电转接至外包公司。“没有退回必要的话尽量降价让客户签收,如果客户80元签收的退50元,不行的话退60、70元。”一外包公司人员告诉记者。

建议:“精准”投递暴露漏洞 亟待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盲发快递明显是精心设计的骗局。首先利用了人们误以为是家人或朋友所买快递的心理。其次,利用单次金额小与维权成本高的不对称性,许多消费者不愿运费自付或漫长的“折腾”而放弃退货,更鲜有人报案。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兆成认为,消费者主动签收商品后,快递公司称自己不再承担责任,实则混淆了两类问题:一是侵权,二是违法。“即便仅作为一次消费行为,那么‘签收即为验货概不退货’的做法也属霸王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北京君众律师事务所律师芦云认为,快递公司知道寄出方在哪里,消费者如果提出让快递公司查询寄件方信息并退回商品的要求,快递公司理应主动配合并提供相关信息。若快递公司真存在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还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此外,骗子可以“精准”投递暴露出个人信息泄露形势严峻。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被暴露在电商、外卖等不同平台,快递面单、系统漏洞等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受访专家建议,应从法律规范、行业标准、技术等方面持续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泄露、交易个人信息。

周兆成提醒消费者,来源不明的货到付款快递不要签收。接收快件时最好当场验货。网购填写收货地址时,建议不要填写自己的详细住址,避免个人居住信息的泄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舆情引导处置46式——充分发挥舆情专家库的作用
下一篇:互联网成非法集资滋生蔓延重点领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