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舆情观察:拼出人命 如何让奋斗不变味?

2021-01-11 10:58:58    人民网

1月3日晚,网传拼多多公司一名1998年出生的员工凌晨加班回家途中猝死,随后相关舆情不断发酵。人民众云平台监测显示,自1月3日晚间至5日,相关舆情信息始终保持了较高的热度,并屡次出现舆情波峰。从传播渠道上来看,微博平台上的相关舆情信息超过了8成,成为了此次事件中最主要的传播渠道。

微博数据显示,此次事件衍生出了#如何看待互联网加班文化# #拿命换钱是当今职场常态吗#等多个热门子话题。而#央视评不能让奋斗变了味#这一话题目前的阅读量更是已超过4.7亿,@央视新闻发布的评论微博也获得了63万点赞与1.5万转发。

实际上就在2020年12月3日与9日,也有两名互联网公司员工猝死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虽然“加班文化”“996工作制”乃至“过劳死”等话题的相关舆情屡次出现,但为何几乎每次都能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这背后反应出了舆论场的哪些变化?

价值观转变:人们为什么不想加班?

针对事件引起的争议,舆论除了关注事件进展,更关注此现象背后的成因。媒体聚焦互联网企业发展模式与竞争压力。“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发文指出,近年来传统的互联网巨头正面临增长瓶颈,后来者试图弯道超车,互联网公司之所以盛行“996”,主要源于行业竞争压力。“21世纪经济报道”官方微信公号则认为,“加班文化”是一个发展代差现象,互联网企业仍然没有进入到技术比拼的阶段,依然在依赖人海战术。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对梨视频表示,“加班常态化”和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伴随着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竞争性文化就会慢慢涌现。同时,员工的内生动力是为了让自己在城市里安定下来。

而互联网上对于加班的不满情绪,反映出了社会发展带来了劳动者价值观的转变。《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发表微博评论称,在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城市中产阶层后,“加班是光荣”的价值取向正在民间悄然嬗变,人们对休息权的重视逐渐强化。对“996”网上声讨其实是这种转变的清晰信号。

网民对加班的讨论集中于“工作安排”与“企业文化”两方面:有网民反映加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任务安排欠妥、工作效率低下、团队人手不足等实际问题;还有网民反映,加班已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导致自己“不得不加班”。在微博平台,网民积极参与@央视新闻发起的投票——不少网民持“少加点班少开点会,提高效率最重要”的观点。在参与@成都商报“你平常会加班吗”投票的9.2万人中,5.1万人表示“日常加班,也没办法”。

劳动保障:如何让奋斗不变味?

@央视新闻评论称:“我们都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不只靠激情,也要讲效率,切不能演变成“拿命换钱”。让员工少熬夜、不透支,用人单位严格规范劳动保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保护好奋斗者同样重要。”

然而,评论中有许多网民关注到加班工资等合法权益如何保障、出现“过劳死”如何界定责任等多种现实问题。有法律界人士指出,严格来说“过劳死”不是法律或医学概念,目前将“过劳死”纳入工伤范围还不具备条件。“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也分析称,监管部门的罚款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违法成本过低,也基本没有互联网公司因为超时加班被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和罚款。那么,如何才能让奋斗不变味?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强制加班”不等于“艰苦奋斗”。《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不能把“强制加班”和“艰苦奋斗”画上等号。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让员工加班时间越长越好。如果将员工加班与为企业奋斗强行联系起来,而对牺牲的劳动者权益视而不见,不仅容易在员工内部滋生“磨洋工”心理,打消奋斗积极性,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积极参与健康企业建设。 @中国家庭报指出,企业不仅有建立合理工作制的义务,还应积极参与健康企业建设,满足企业员工的健康需求,实现企业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我国在2019年就制定了《健康企业建设规范(试行)》,从健康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健康环境、提供健康管理与服务、营造健康文化等四个方面促进企业健康水平的提升。作为工作强度高的企业,应建立完善与劳动者健康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提升员工健康素养。

《劳动法》得长牙齿。 @侠客岛发文指出,那些时刻让员工“996”的企业,表面看是提倡“奋斗”,实质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把劳动者异化成无休无止的机器。在新的发展阶段,纯靠劳动力等要素玩命投入已不可持续。大家愿意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但奋斗不意味着牺牲劳动权益,更不意味着牺牲个人健康。

保障劳动者权益,关键看落实。《新华每日电讯》刊文称,面对“996”这种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劳动者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很多时候并非不想维权,而是不敢维权。各地相关部门应当整合力量、加强监管,完善投诉机制,严格打击被迫“996”的不合法行为,让员工实实在在享受政策红利,敢于维护自身权益。

舆情点评:年轻人的职场艰辛不是两三个数字可概括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芦珊认为:曾喊出“硬核奋斗模式”的拼多多因女员工猝死频频登上热搜的背后,则是公众对于“加班文化”“互联网工作模式”以及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讨论。拼多多“手滑”的“用命换钱”则推波助澜,让舆情不断升温,而这也成为全民热议当下职场态度、现象的“驱动力”。

纵观舆情的发生到发酵,衍生出年轻人缘何拼命、互联网企业激烈竞争、资本惹的祸、职场价值取向、追求效率等话题,舆论关注点也从事件本身扩展到年轻人职业态度及生活环境的层面。舆论场中,每每出现“996”“007”“5+2”“白+黑”的相关议题都难免引起热烈的讨论与争议,员工的拼博奋斗实属不易,岂是这两、三个简单的数字、文字可以概括出来的艰辛?

当“频繁加班”在互联网企业形成文化时,公众对于职场价值观的讨论正在印证着自我合法权益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及理性价值观的回归,也为中国经济社会与企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考验——在流量、人员的红利衰减的阶段,提高劳动效率与开拓创新成为更重要的破题思路,而不要紧盯着“员工的时间”。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说过“年轻人要少熬夜”,感动无数网友。当下,年轻人的诉求也是多元化的,在努力工作与享受生活之间寻求平衡。这并非是年轻人不愿努力,不肯付出,反而是其职场价值观与生活哲学的理性表现,毕竟,不能让“爱拼才会赢”变成“拼死才会赢”。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芦珊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 霍思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舆论呼吁低温津贴不能被冷藏于文件里
下一篇:舆情引导处置46式——充分发挥舆情专家库的作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