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舆论呼吁低温津贴不能被冷藏于文件里

王井怀    2021-01-11 10:57:55    北京青年报

寒潮来了!2021年的首次寒潮预警,连接着2020年年末的超级寒潮,北方多地最低气温创下入冬以来新低,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冬天的寒意。

除了个别城市和群体享受到低温津贴外,很多户外劳动者的低温津贴仍被冷藏在文件里。记者走访的多位环卫工、外卖小哥等都不清楚低温津贴的事。新华社记者不久前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也遇到了同样情况。天津和山西的相关职能部门干部也说“没听过有低温津贴”。去年,上海市一项7000多名职工参与的线上调查显示,84%的受访职工从未听说过低温津贴。

其实,早在2004年我国在《最低工资规定》中便明确提出低温津贴。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有寒潮5.27次,冷空气9.7次。以此算来,16年来保守估计有200多次寒潮和冷空气来袭。看来,低温津贴是不能指望大风寒流给刮来的。

纸上的权利究竟为什么落不到手上?综合近年来各行各业的情况分析,无非有这几种情况:一是法规不够细致,落实没有着落;二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不同;三是监督没有到位,全靠企业自觉。

不过,有夏季高温津贴作为参照,这些困难似乎有“不为也,非不能也”的嫌疑。尽管落实高温津贴还有改善余地,但比低温津贴要好一些了。专家也认为,不妨参考高温津贴,研究制定低温天气劳动保护专项政策法规,明确低温天气作业范围、适用人群等,强化落实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让户外劳动者在寒冬中感受温暖。

当然,这已经来不及抵挡这次寒潮了。那么,能不能在下次寒潮来袭前拿出落实方案呢?毕竟,2015年公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已将低温列为职业病危害之一。我们期待“政策一调三冬暖”,让所有低温下的劳动者在寒潮中被温柔以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个别养老机构“跑路” 养老产业要加强监管
下一篇:舆情观察:拼出人命 如何让奋斗不变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