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西藏那曲——

高寒地区长出“小森林”

申 琳 李海霞    2021-08-25 18:49:31    人民日报

“来这儿之前,我都没见过树。”52岁的西绕是西藏那曲市色尼区嘎庆村村民,他怎么都想不到有一天高寒的家乡也能种出树来。

2018年,西绕到那曲高寒高海拔科技植树试验示范基地工作,负责苗木管护。如今,基地的苗木绿意盎然。

种活一棵树难吗?在那曲,答案是:很难。

“那曲市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冻土层厚、风大天寒,每年只有两个多月的最佳生长期,漫长的风雪期和土壤冻结期,会导致树苗冻害,难以扎根,新枝木质化程度低。”那曲市亿利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伟介绍。

即便难,也要种!青藏高原有“亚洲水塔”之称,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早在1998年,那曲林业技术人员就在当地建了第一处植树试验基地,面积仅2亩,试种了高山柳、水柏枝、沙棘等,但收效甚微。

2007年,林业技术人员再次引进云杉、高山柳等进行试种,最终只活了14棵。这14棵树,如今是那曲市区树龄最长的树。

2016年11月,科技部“十三五”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启动。其中的“那曲地区城镇植树关键技术研发与绿化模式示范”项目,由内蒙古库布其治沙企业亿利集团牵头,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开展攻关。

在那曲,用常规造林技术,树木难以存活。如何攻坚克难、科学植树,成了摆在攻关团队面前的难题。

“在种苗选育上,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大范围进行种质资源筛选和比对。试种了近50种树,最终只有8种成活。”郝伟介绍,攻关团队建立了气候监测站,依托生态大数据服务平台,全面采集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强度、土壤状况及物种生长特性等指标,制定实施多项防风、防寒措施。针对紫外线强、限制植物生长的情况,采用了雾化喷淋模式,增加空气湿度,避免阳光对树木的灼伤。针对土壤地温低、积温不足的情况,用高分子材料做树围,起到积水、防晒作用,还可以吸收太阳辐射转化成热量,为树木根部提温。

功夫不负有心人,攻关团队终于破解了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植树的技术难题。“经过5年多艰苦努力,我们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高寒高海拔地区植树模式,种植40万株树木,成活率达75%,让那曲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看到‘小森林’。”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说。

这一科技成果已在那曲的一些单位和地方得到了推广。2020年,那曲市科技局、镜湖公园、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等,开展了城镇庭院、道路和公园绿地绿化工作。

在那曲市养老院,云杉、丁香等树木在阳光下生机勃发。“坐在房子里就能看到树,还有鸟在树上搭窝,我每天都觉得心情好。”72岁的那曲色尼区孔玛乡居民桑美说。

“我们将牢记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各类科技手段,加快推广那曲科技植树的成果,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让高寒高海拔地区的老百姓过上生态宜居的幸福生活。”王文彪表示。

“我们的孩子很幸福,从小就能看到树。”西绕笑着说,“我要好好照顾它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沙窝窝变成金银仓
下一篇:江苏如皋建成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