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哈尔滨市呼兰区大力构建“三四五”运转体系,通过实施三种投放模式、破解四项痛点难点、着力五种运营方式,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取得良好效果。
实施三种投放模式
呼兰区垃圾分类工作主要采取物管自投、自管自投、公企单位投放三种模式。三种模式的结合与互补,促进了垃圾分类工作在各类场所都能良好有序地开展。物管自投模式,即通过物业服务企业实行“撤桶并点”,合理确定集中收集地点和投放时间,引导居民定点定时投放至指定容器;自管自投模式,即通过街道办事处根据所辖社区规模、生活习惯和垃圾产量等实际情况,实行“划片设点”,撤除单元门口垃圾桶,集中到合适点位,引导居民定点定时分类投放至指定容器;公企单位投放模式,即通过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与辖区内公企单位对接,按照垃圾分类具体要求,由公企单位自行设置四分类垃圾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责任,组织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全区确定物管自投模式小区228个,自管自投小区13个,垃圾点位360个,督导员360人,近2700个分类垃圾桶。配置其它垃圾车29台、厨余垃圾车3台、有害垃圾车1台、可回收签约车5台,设置分类收运路线28条,与5个街道及自管小区完成可回收垃圾签约,与30家物业公司签约,签订率达99.17%。
破解四项痛点难点
针对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四项难题和痛点,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科学施策、积极破解,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针对物业企业配合度不高问题,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通过逐家走访动员、逐家做思想工作,使32家物业企业正确认识、认知垃圾分类工作,明确物业企业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责任单位,提升物业企业对此项工作的认知度和配合度;针对桶点设置不规范、垃圾桶配备不足及标识频繁破损问题,全区集中三天时间攻坚,全覆盖排查,调整不科学的安放点位,完善点位设置18处,新增和配备分类桶300余个,并采取备用标识粘贴及喷涂两种方式,使垃圾桶标识脱落破损问题从根源得到解决;针对居民“不会分”问题,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坚持宣传在前、引导在前,印发《垃圾分类指导手册》、《致居民的一封信》《呼兰区垃圾分类操作指南》《为什么我们要分类,为什么我们急着分类》等宣传材料,多轮次入户讲解,做到“敲开门、见到人、讲到位、签上字”,引导居民认同并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之中,各社区和物业小区在电梯间、单元门、楼道内、车库出入口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画和绘制墙体画,各公企单位在办事大厅、公共区域利用LED电子屏滚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标语,组织文艺团体在广场和公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场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针对督导员发挥作用不明显问题,建立督导投放准确率奖励机制,规定督导员履职标准,对发挥作用好、分类指导效果好的督导员给予奖励,形成优良的工作导向。
着力五种运营方式
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通过五种着力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规范化运营。
着力调度机制建设。全区上下建立一级指导、六级包保责任体系,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双组长,主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直各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各街道为责任主体,下设一办五部,统筹、组织、协调、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坚持每月调度会制度和督查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区垃圾分类办牵头协调作用,联动各成员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着力各类媒体宣传。印制和发放标有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袋近300万个,充分利用广场廊桥灯饰亮化、张贴海报、设置宣传板、发放宣传手册、入户宣传、示范教育等传统媒介开展线下宣传;通过多元化网络平台做好线上宣传,制作垃圾分类微信小程序,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网络传播评选活动,采取网课直播、网络推广、媒体普及等多种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进广场、进社区。
着力基础工作培训。组织街道社区、公企单位、物业、环保公司以及全辖区241个庭院小区的培训,举办教育讲座500余次,发放宣传单10万多份,建立400人微信监督员群,设置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张贴网格员公示板800余块,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着力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即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队、中小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社会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大家一起源头分”主题活动,发动全区党员干部职工带动亲属源头分,实践一带一、一带二、一带多的工作理念,力求达到全民行动的效应。
着力临街垃圾投放。自7月5日始,确定主城区南北大街为示范街路,启动临街单位、商户垃圾不落地、定时循环收集。区各街道办事处、市场局、物业办、执法大队组成五个联合推进组、两个保障组(环保、宣传)和一个重点督办组,分工明确,分组行动,每天全程跟踪,随时解决垃圾随意投放问题,使主城区街面环境得到稳控,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