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按下减碳“快进键”

本刊记者 张配豪    2021-04-07 13:28:23    《人民周刊》

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全面展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碳达峰、碳中和列入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实现气候雄心目标是一场硬仗。

 

为什么要树立“减碳”目标

“人类就像生活在一个热气球里面,如果不断地注入热空气,终有一天,大气层这个‘气球’就会被撑破,人类就会失去一层保护。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度负增长,‘气球’就会瘪下去,也不好。所以,我们要追求的是一个‘碳中和’的平衡状态,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生态平衡系统免遭难以挽回的损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李俊峰说。

甲烷、氧化亚氮、氟化气体等,甚至是水汽,都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为何我们偏偏要把矛头“瞄准”二氧化碳呢?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认为,二氧化碳在温室气体中的占比高,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更大。此外,他表示,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在处理难度上比二氧化碳更容易。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温室气体公报》(2020年11月)指出,自1990年以来,长期存在的温室气体的总辐射强迫(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增加了45%,其中二氧化碳占4/5。

记者了解到,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和工业过程(炼钢、水泥生产等)等。前者排放的二氧化碳占90%,后者排放量占10%左右。按能源的终端消费划分,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占40%左右,工业的排放量占35%左右,交通、建筑业的排放量各占10%左右,还有农业等也排放一部分温室气体。

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200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能源双控——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源强度。“十二五”时期,我国提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具体指标。过去二十年间,我国一步步放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速,从“十五”时期8%的增速降到“十三五”时期1.5%以下的增速,大大延缓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

今后十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要逐步降到0。降到0后,我国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基本不再增加。届时我国新增的能源消费量主要以非化石能源、清洁能源为主,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能源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方面也会淘汰落后产业、落后技术,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来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减碳目标对全球碳中和、控制升温有多大作用?

有研究数据显示,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

王灿介绍:“有科学团队做过测算,如果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可每年减排70多亿吨二氧化碳,占到全球减排总量的20%。这样一个减排量,经模型测算,可使得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减缓0.25摄氏度。”

王灿认为,碳中和需要全球参与并采取实际行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率先承诺碳中和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引领转型,带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全球气候治理氛围。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完成

目前,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对于通过技术手段达到相对“零排放”都很关注,已经涌现出很多新想法。有些想法已经落实到技术层面,有些还属于早期研发阶段。专家表示,虽然“减碳”按下快进键,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顶层设计、产业转型、人才培养一个都不能少。

“利用新疆准格尔沙漠,按我们现在的效率建出来的太阳能发电站,就已经够我们全国人民用电。”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提出,我国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大优势,但光伏发电如何存储是个问题,氢能技术的突破是关键所在。“把这些发出的电进行电解水,从水里面提出氢和氧。氢是能量密度含量最高的绿色能源。” 

丁光宏建议,以国家为主导,加强氢能基础研究的布局,在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等各个环节及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启动多学科协同攻关,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2060年的一个憧憬是,我们国家西部广袤的沙漠地带用太阳能发电,用不掉的电,可以电解水变成氢,氢通过管道输送到东部地区。”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对此,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朱志远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应从顶层设计上制定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高质量低碳能源发展战略行动方案和计划:“我们现在国家建的核能和未来要建的核能,安全性已经有很大提升。科学家、工程师们正在研制聚变能源。核能这一块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合理的比例,将来解决能源的结构调整就是有保障的。”

要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也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有巨大变化,从建筑、交通到家用电器等都将低碳化。朱志远希望推动能源消费的低碳转型:“碳排放也要像我们今天用水付费一样,碳排放是要付费的。这种消费侧的绿色转型能‘倒逼’企业采取绿色的生产方式。此外,企业如果不迎合消费者绿色需求,就将失去市场需求、损失利润。”

丁光宏认为,企业在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的过程中,科技也要同步往前走:“这里面会涉及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包括智慧能源,通过数据赋能、支撑能源的管理,降低能耗,我们应该加大研发力度。”

“中国在未来十年实现碳达峰,肯定有难度,但是可以做到。”李俊峰说:“全世界已经有许多国家实现碳达峰。我们不要把碳达峰看成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只要下苦功夫,就可以实现。当前,我们的能源偏煤、结构偏重、效率偏低,我们可以通过‘减肥’来实现绿色转型,让经济更健康地发展。我们需要树立通过发展方式、能源系统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实现碳达峰目标的信心、决心,还要有慢慢改变的恒心。”

(《人民周刊》2021年第6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下一篇:陕西:关注森林生态建设 做好绿色陕西守护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