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青山增绿 竹林富民

徐 靖    2021-02-04 11:44:31    人民日报

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卢村乡笄山村的竹海。

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阅读

为什么设林长?林长有什么用?林长制在安徽广德市推行之初,这是不少人心头的疑问。

2017年3月起,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广德在上千名林长的带动下,打击滥砍滥伐、探索林地流转、发展绿色产业,不仅打消了村民的顾虑,还让大家守着青山密林吃上了生态饭。

 

“士翠,以后山上的树不能砍啦。”

“我们家可全靠这片山,不砍树怎么有收入呢?”

“我现在是村里的‘林长’了,我来给你想办法。”

杨士翠是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誓节镇七塔村村民。时至今日,她仍忘不了2017年底和村党委书记田润丰的这一番对话。

探索:率先推行,从单打独斗到协调推进

2017年3月起,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其中宣城是先行试点地区之一。为什么设林长?林长是干什么的?当时,这是许多当地人心头的疑问。

“长期以来,在山林管护方面,一直是林业部门‘单打独斗’,尤其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捉襟见肘。”谈起探索林长制改革的初衷,安徽省林业局林长制工作处处长余建安说。

“一方面,原本林业部门主要管理林业系统,机构改革后,废旧矿山等纳入管理体系中,同时,原有的森林公安等执法队伍又被纳入公安系统。对林业部门来说,管理范围增加了,但执法力量缩小了。另一方面,大量的生态建设工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在协调配合方面难免又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项目进展缓慢。”余建安解释道。

余建安说,在位于宣城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德片区面积达1402公顷,其中保护区内林地1064.56公顷,涉及3个乡镇、6个行政村。在管理方面,林业部门的工作一度很吃力。

据广德市林业发展中心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副科长岳庆国介绍,保护区成立之前,这里长期有村民聚居,想要迁移居民、拆除建筑、增绿护绿,每项工作都困难重重,“从保护扬子鳄的角度来说,我们当然希望尽可能保持原生态,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工作都涉及多个部门,协调配合上也会存在困难。”

此外,资金从哪来?技术成不成熟?土地规划在哪里?一系列难题摆在面前,许多时候只能是“很有想法,真没办法”。

转折出现在2017年。广德市推行林长制改革,由市主要领导担任林长,细化了30个有关部门在林长制改革中的职责,上千名林长同时上岗。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宣城市林长制改革区划的1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成了工作重点之一。

拆除养殖类厂房7756平方米,搬迁居民住房3户共2371平方米,拆除11栋护林房共1138平方米,拆除白芨种植大棚2750平方米……这是自2017年以来,广德市对境内扬子鳄保护区尤其是核心区进行整改的成绩单。

推行:因地制宜,从造林护林到增绿增收

林长的设立,一度让家有40多亩山林的杨士翠很忐忑。不让砍树卖钱,没了一大块收入,愁得她好几天没睡好。

七塔村有28000多亩山林,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当地人就拿起斧头上山砍树卖木材。后来,木材渐渐卖不上价了,当地人又把木材烧成木炭卖。到了2017年,当地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人做着木炭生意。多年的砍伐,使得地质灾害频发,山林里只能种毛竹。

初当林长的田润丰,心里也忐忑:凭着“林长”两个字,能否让村里人放下砍树的斧头?他意识到:不想让林长制成为一纸空文,必须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林长田润丰的推动下,2017年,七塔村建立了竹笋加工厂。这不仅把以前没人瞧得上的竹子变废为宝,还吸引了几十名村民进厂务工,杨士翠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杨士翠家里一年往厂里卖竹笋可以收入几千元,在厂里做工,她还有一年3万元的收入。“山上的笋能卖钱,做工还有工资,现在让我砍树也不想去了。”杨士翠说。

七塔村的情况在广德市十分典型。广德市有200万亩林业用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0%,其中,以竹子为主的林区和以树木为主的林区,各占约50%。随着林长制的推行,新问题出现了。

“如果要管护一般的树木,就要禁止滥砍滥伐和植树造林,但是要想合理管护好如此大面积的竹林,就必须进行有序采伐,才能避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威胁。”广德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戴龙强说。为此,广德市因地制宜谋发展。“针对木材区,我们在进行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而在竹材区,我们通过承包经营的山场集中流转,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吸引资本进入,通过成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一方面降低采伐成本,一方面提升竹材市场竞争力。”戴龙强说。

深化:赢得民心,化改革优势为治理效能

2020年12月,广德市东亭乡高峰村村民胡继国与家人合计后,在《农户加入合作社协议书》上一笔一画签了字。这对胡继国来说,意味着自家的20亩竹林以托管的方式流转给同村村民谢权文负责的合作社。当月,这家合作社完成了高峰村7个村民组的5700余亩山场的流转。

“村里竹林有上万亩,要是能多流转些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市场前景会很好。”谢权文说,为了发展村里的竹材加工,他在2015年成立了合作社。

然而,起初流转土地的事遭到不少村民极力反对。为啥?按照当时的规定,林地经营权和毛竹所有权都归合作社所属,所以村民山场的林权证也要过户给合作社。

“林权证怎么可能轻易交出去?”高峰村党总支书记王明江说。那怎么办?只能从流转方式上想办法。2020年7月,高峰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开始宣传托管式流转:林权证不用过户给合作社,还归村民所有。这一下子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2020年6月,安徽选定设立30个不同类型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每个先行区重点探索2至5个体制机制创新点,推动更多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切实将林长制改革优势转化为林业治理效能。作为先行区,广德市承担着完善承包林地改革联系点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承包林地活化经营权制度、探索建立农村集体林地林木经营权证制度3项改革任务。托管式流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先行区建设确立了改革目标,也给了更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探索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然后通过实践,进一步评估并加以确认。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林长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戴龙强说,“下一步,要结合广德市的地域特色,尤其是要在竹产业发展方面做文章,通过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式,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让青山更绿、村民更富。”

“林长制解决了一些积年难题,啃下了不少硬骨头,调动了各方面力量聚力林业发展。”安徽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向阳介绍。

如今,安徽在全省全面建设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即“一林一档”信息管理制度、“一林一策”目标规划制度、“一林一技”科技服务制度、“一林一警”执法保障制度、“一林一员”安全巡护制度,初步建立以各级林长责任区为落点,五大服务的信息化运行平台,基本实现全省一个数据平台、一个手机APP、一个公示牌二维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童年山水重回眼前
下一篇:同饮一江水 共护长江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