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科技助力出行

2021-12-27 15:17:32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电子驾驶证近日在全国全面推行,这意味着电子驾驶证与纸质驾驶证具有同等效力,司机在没有带实体证件的情况下,可以在线“亮证”,通过电子证件接受查验等。驾驶证电子化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200个城市,5000多万名驾驶人领取了电子驾驶证。在前期试点和分批推广应用基础上,电子驾驶证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

互联网平台服务日益完善,线上业务办理将成为常态,人们的出行生活将变得轻松便捷。除了全面推行电子驾驶证,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交管12123”APP核发货车电子通行码、交通事故证据材料网上查阅等公安交管便利措施也将同步在全国推行,既便利群众办事出行,也服务企业和行业发展。

科技日益升级,加之公众对更便捷、更美好、更安全的出行需求日趋旺盛,科技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出行之中。群众体验到,网约车相关技术不断优化,改变了出行方式;多地地铁车站智能服务机器人正式“上岗”,提供出行咨询、实地引领及运营提示等智能服务;“全境智能大屏”在全国百余城市落地,帮助数亿司机躲避拥堵……中国智慧交通布局正在进行体系化构建,通过综合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手段,建立起解决交通领域社会问题的人机混合系统。

推进智能出行、智慧交通远未到达终点,仍需多方合力推动行业发展。国家需要为智慧交通发展提供包容审慎的政策环境,为其发展保驾护航。同时,科研机构要做好信息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掌握国内外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为未来交通做好智力储备。不仅如此,企业需抓住智慧出行发展的红利,在规范中促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发展机遇。

科技助力出行,既是便民之举,也是经济发展之所需。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优化现有交通系统,车、人、路在物联网架构下形成真正的互动,能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的出行帮助。(武慧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
下一篇:让新能源车告别“充电难”,宜早不宜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