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36年如一日,他们为残疾人干成了一件大事

2021-12-03 11:21:06    科技日报

因患范可尼综合征,“轮椅姑娘”李长盈自幼就与骨折、骨软化一路抗争,家庭也陷入困境。在滨州医学院,她享受到了专业教育和“医学大家”的专业救护。好消息是,就在最近,她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肾内科硕士研究生。

李长盈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身患残疾,但身残志坚,更重要的是她进入了一个好学校。12月3日,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李长盈的母校——滨州医学院(以下简称滨医),看看这个培养出中国首批残疾人大学生的高校是如何打造出残疾人教育的典型样例的。

数个“中国首次”,引领残疾人高等教育风尚

步入滨医国家级特殊教育示范园区,听障和视障生智慧教育、无障碍图书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残疾人大学生康复训练场、学习资源中心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声光控提示、无障碍导航、精准定位、一键求助等智慧装置更随处可见。

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车先礼告诉记者:“一切从残疾人大学生的需求出发,一切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正是我们人本之‘治’的出发点。”

记者了解到,1985年,滨医在临床医学专业招收肢体残疾大学生,开创了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2012年,该校成为全国首个招收视障大学生的医学院校;2013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2018年,作为医学院校在全国首次招收听障大学生;2019年成立康复学部,统筹医学、特殊教育、康复教育发展,探索推进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建设……“在这项实践上,我们凝心聚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探索了36年。”车先礼说。

36年来,这里先后培养了1500余名残疾人大学生,有350多人考取研究生、70余人受到省级以上奖励。

到今年11月初,他们36年深耕,结出璀璨果实:教育部公布全国首批1011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其中,唯一一项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医教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花落滨医。

这是山东省医学院校在新文科实践项目上实现的新突破。

残疾人高教,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

刚刚夺得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花样跳绳比赛两金一银的滨医针推班学生陈玉姣说,自己夺冠的奥秘既来自专业教练团队的指导,也得益于日常持续不断的体能训练。

从入学起,滨医针对残疾人学生的军训、早操、体育课,与健全学生相比一项也不少。同时,精准对标,增设了八段锦、轮椅舞和舞龙舞狮等“适配型”运动项目。

不断挖掘新模式,推动残疾人转化为大学生、医学生、医务工作者

融合教育被视为当代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趋势。

滨医发掘的“残健融合、教康结合”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成为我国在此领域的主流模式。如何创新融合体系?该校构建了“通用+特色”课程体系、“融合+分类”实践教学体系,打造教学“四维支持”体系,实现残疾人医学生专业、课程、实践“三个融入”,促进学生角色从残疾人到大学生、医学生、医务工作者的“三个转化”,最终全方位成长成才。

医学是残疾人生存的基点,教育是残疾人成长的杠杆,康复是残疾人发展的目标。人本之“治”,重在建构三者之间的学科与管理体系。滨州医学院院长赵升田也坦言:“探索期间也遇到过很多瓶颈。”

将残疾人大学生领入高校之后,如何将之融入大教育格局中?又如何从身心的角度将其纳入大康复体系?这都是亟须破解的时代命题。

在破题过程中,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特殊教育和康复医学逐渐衍生并发展起来,现已成为该校的两大办学特色。

据了解,今年该校录取的3600余名本科新生中,围绕“大康复”学科专业体系布局的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特殊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中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假肢矫形工程等专业,就录取新生2500余名,占到总数的70%。从医学交叉融合的角度看,“全生命周期、人群全覆盖、教育大融合”的格局逐渐清晰,该校持续构建的多专业、多层次、多残疾类别协调发展的“医教康”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正在接近于形成体系上的闭环。

车先礼透露,当前,全校上下正聚焦“医教康”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在导向定位、价值引领和体系创新上深耕细研。(王延斌 王朝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程接种疫苗 重症发生风险降低88%
下一篇: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将感悟化为追求卓越的行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