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传承青藏铁路精神,坚守高原再创“智慧天路”

2021-11-29 16:06:44    科技日报

青藏高原,又被称为“世界屋脊”。这里雪山连绵,河湖密布,极尽雄浑壮美。但,群山阻隔,氧气稀薄,又让这里成为荒凉苍茫的生命禁区,常人难去,物资难进。修建一条畅通无阻的出行之路,成为青藏高原人民自古以来的热切期盼。

2006年7月1日,跨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青藏铁路人在戈壁荒滩、在雪域高原,冒风雪、战严寒、抗缺氧,克服简陋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远离人群的孤独,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

历经半个世纪,青藏铁路精神孕育而出

新中国成立后,在交通极度闭塞的青藏高原,修建一条铁路,不仅是巩固国防的需要,更是为青藏两省区人民输送生活物资的现实需求。

在党中央的决策下,1956年1月,铁道部开始勘测设计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受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制约,青藏铁路建设进程坎坷而艰难,直到1984年5月1日,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正式开通运营。

进入新世纪,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

2001年6月29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开工,全长1142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凭借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状态,13万建设者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工程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历时5年终于把火车修到了拉萨,并在项目管理、工程质量、健康保障、环境保护和冻土施工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具有鲜明高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青藏铁路精神也孕育而出。

坚守与磨砺,在2万名青藏铁路人身上闪耀

青藏铁路精神在开通运营时期不断得到丰富。青藏铁路开通运营15年来,新一代青藏铁路人始终把“运营世界一流高原铁路”作为工作目标。

伴随着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开通,24岁的于本蕃来到唐古拉,担负起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养护任务,一干就是15年。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养护线路,于本蕃每天都要工作10小时以上,坚持徒步检查测量近30公里线路掌握格拉段冻土变化规律。由于高寒缺氧,一趟巡检下来,他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在长期的检查整修工作中,他总结提炼出“看、测、析、敲、听、验”的“六标”检修工作法,并在全段推广。

15年的坚守与磨砺,是“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精神的小小缩影,它闪耀在于本蕃身上,更闪耀在2万多名青藏铁路人身上。

“铁路工匠”不断涌现,天路更“智慧”

面对这条技术含量高、运维条件复杂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从加强开发力度、加大科研投入、实施人才战略等方面入手,确定“智慧天路”新型创建模式。

新一代青藏铁路人用勤奋的学习、刻苦的钻研快速补强知识短板,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具有青藏高原特点的“铁路工匠”,为保青藏铁路畅通提供着有力的技术支撑。

西宁车辆段首席技师马云,工作时仅有初中学历。他利用2年多业余时间,自费学完了初、高中理科和电路基础知识,不仅能熟练地读图、画图,而且将各型客车的设备、电器工作原理熟记于心,仅凭远程描述就能准确判断电路故障能力。他针对青藏客车提出的57条改进建议,被生产厂家采用31条。多年来,他参与排除故障千余件,开展技术攻关60余项,节约资金千万余元,曾先后荣获全路首届“铁路工匠”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青藏铁路还开发应用了全路首例远程管理控制系统,使格拉段58个车站中有51个实现了无人值守。如今,配备了形似外星人“瓦力”的智能牵引变电巡测机器人,时刻确保着对设备状态的实时、高效监测。(矫 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洞察号“洞察”到火星地下200米
下一篇:零碳自循环!国内首个新型智慧微电网系统在福州大学面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