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重庆两江新区打造聚才“强磁场”

2021-11-24 11:28:40    科技日报

一场全球直播、线上“云引才”,超过100万人观看,5天收到15万份简历,78%的候选人为非重庆户籍。11月21日,作为重庆最高规格的招才引智盛会,2021重庆英才大会在两江新区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闭幕。作为英才大会的重要承办地,两江新区会上引进优秀人才120名、项目45个,线上也大获丰收。

作为内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近年来,重庆两江新区通过平台聚人、创新引人、服务留人,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目前,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50余万人、市级以上人才405人,“才聚两江”磁场不断加强。

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吸引人才“西南飞”

2021重庆英才大会首次升格为部市共办,作为线上主要活动的两江新区全球“云引才”专场活动一上线就引发了关注。据统计,21日直播期间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0万人,活动上线5天来,总计收到15万余份人才简历。

“这些简历中高学历、年轻化、‘孔雀西南飞’特点明显。”两江新区组织人事部部务会成员、人才中心主任张健源介绍,此次“云引才”的单位主要来自新区的大院大所大企,岗位多、薪资高、单位好,71家用人单位提供了近6000个岗位,7000多名人才需求,最高年薪可达百万以上。收到的简历中,86.5%候选人为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占比17%;年龄上看,30岁以下占比约38%,30—40岁经验丰富候选人占比约45%;78%的候选人为非重庆户籍。

各路人才何以纷至沓来?

引才多年的张健源底气十足地给出了四条理由——平台聚集机会多、创新创业政策好、“一站式”服务优、宜居宜业生活美。

“重庆是一个快速崛起的城市,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则拥有极强的科研能力,两者强强结合,是展开科研工作的理想平台。”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工业大学的硕士王名远说,现在他在位于两江新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担任研究员,也定居了两江新区。

经过10余年发展,两江新区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近年来,两江新区围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为人才提供了发展的大舞台。

在本届重庆英才大会上,两江新区释放人才岗位,创新招引人才。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等9家单位签约高层次人才120人,不仅有国内高校培育的人才,更有海归人才。

搭建平台创新政策优化服务

打造人才成长热土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筑巢引凤,更要固巢留凤。

目前,两江新区正大力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悦来智慧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创新平台,果园港、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悦来国际会展城、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等开放平台,鱼复、龙兴、水土三大新城以及寸滩国际新城等城市平台,国际合作中心和中瑞、中德、中以等国际合作平台,汽车、电子信息等“10+1”产业功能区平台,推动两江新区成为全球人才向往之地。

目前,两江新区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50余万人、市级以上人才405人。其中,作为两江新区三大创新平台之一和重要引才育才平台,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引进38家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组建科研团队110余个,聚集高端科研及创新人才1500余名,其中,博士500余名,院士14名。

吸引创新人才,必须依靠创新的政策、使用创新的办法。

在重庆市普惠政策基础上,两江新区出台“人才十条”,围绕“团队引进、安家补助、创业支持、引才激励、机构奖励、站点设立、人才交流、培训支持、人才储备、服务保障”等10个方面,全覆盖市级高层次人才、重庆英才、高端产业人才、教育优秀人才、卫生优秀人才、高技能人才、成长型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

明确对特别优秀的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及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资助,构建起“人才+创新+产业”的完整政策体系。

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物理学家科斯提亚·诺沃肖洛夫任名誉院长的诺贝尔奖(重庆)二维材料研究院已在两江协同创新区落户生根。

在服务上,两江新区率先打造了“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两江英才荟,可以为人才线上线下提供户籍、档案、职称等25项“一窗办理”的服务,切实让人才来到两江,办事“找得到门”、发展“摸得到路”、解困“寻得到家”。

发展渴求人才,更能成就人才,接下来,两江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雍 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物质隐形的奇异量子效应证实
下一篇:他把月壤“带”回地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