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首战告捷,还渤海湾一片水清滩净

2021-11-11 11:12:33    科技日报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是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也是海洋领域污染防治攻坚的首战。天津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紧靠渤海湾湾底,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最前沿和主战场。经过3年的努力,攻坚战各项指标圆满完成,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大幅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1月6日,记者漫步在天津市南堤滨海步道公园,放眼望去,是清澈的海水、成群的鸟儿。“现在的环境好了,水也清了,岸也绿了,鸟儿又飞回来了,还破解了市民临海却不能亲海的尴尬局面。”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局海域室主任李海山感慨地说。

近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发布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成果。据介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是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也是海洋领域污染防治攻坚的首战。天津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紧靠渤海湾湾底,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最前沿和主战场。经过3年的努力,攻坚战各项指标圆满完成,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大幅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陆海协同治污

天津市承接了上游七省一市70%的入海通量,2017年,全市12条入海河流水质评测“全部为劣”。“海洋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主要在岸上。”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处长高翔介绍,为此天津市从机构改革开始,将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门,实现“陆海一盘棋”,构建了陆海协同管理机制,以更好地推进陆海协同治污。

天津将全市划分为281个陆域和30个近岸海域管控单元,构建了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在陆源污染治理方面,实施“三水”共治,即治理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业农村污水;同时加强整治排口,对上千个入海排口开展“查、测、溯、治、罚”专项整治;在海域污染治理方面,则治理养殖废水、船舶污染、海洋垃圾。

记者在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环科新河污水处理厂看到,城镇生活污水经过紫外消毒灭活等三级处理,水质可接近地表水四类标准。“2020年12月,我们污水处理厂三期投入运营,新增8万吨日处理能力,这也是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港船泵站污水调头工程’提供的配套项目。”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环科新河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江华表示,污水调头工程将雨水污水收集进入管网,经过处理后,一部分水可做中水回用,还有一部分可以排入河道,最终城市污水化作一池清水排入大海。

在加强治理的同时,天津市还积极推进从污染源到环境质量,从入境到跨区,再到入海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发挥海陆协同监测作用。

经过整治,如今天津市渤海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大幅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严守生态红线

走在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的栈道上,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宪斌笑着对记者说道,谁能想到这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的河口以前是一片烂泥潭。

刘宪斌说,浅海滩涂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大多在浅海滩涂进行,因而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使得各类动物和鸟类的栖息、摄食和繁育场所缩小,改变了原有的海岸景观。

同时,近岸海域是很多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人类活动改变了水文特征,影响了鱼类的洄游规律,破坏了鱼群的栖息地、产卵场。此外,围填海还造成了自然岸线缩减、海湾消失或面积减少等问题。海湾面积的减少,降低了海水自净能力,导致局部海域水质恶化。

3年中,天津市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通过水质恢复—陆源污染截留技术、湿地生境修复技术、栖息地恢复技术、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增殖放流技术、人工鱼礁建设、土著植物恢复技术以及生态岸线建设,共计修复滨海湿地面积531.87公顷,整治修复岸线4.78公里。

同时,天津市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大力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海洋捕捞总产量与2015年相比减少25%,增殖放流各类苗种近72亿单位。

“如今湿地内水系丰盈,植被得到恢复,吸引来的鸟类种类和数量以及珍稀鸟类的种类都大幅度增长。”天津市规划资源局海域管理与预警监测处副处长刘莉表示,由于岸线景观得到改善,天津的海岸线已成为京津冀游客的亲海生态廊道,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游览。(陈 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技术新模式 将出生缺陷扼杀在受精卵之前
下一篇:智慧监管模式 助海关“零接触”完成卫生检疫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