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一个问题长期以来让交通工程建设人员感到棘手。
受风沙侵袭的严重威胁,交通工程目前广泛采用的草方格治沙法,因年代久远、自然风化、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使用寿命缩短,不能满足使用周期需求。
在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主动与东南大学合作,在国内首次将“生物矿化”固沙技术应用到沙漠治理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宁夏由“政府引才”为主转向“政府引才、企业引智”并重,打开引才新方式。
重在“高精尖缺”产业
常年间,“孔雀东南飞”现象一直是宁夏的无法言说之痛。
引哪些才?要怎么引?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宁夏将目光锁定在全区已形成规模、优势和影响力的枸杞、葡萄酒、肉牛和滩羊等9大重点产业上。
2020年10月28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充分运用人社政策支持全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15条举措为产业雄起注入一针“强心剂”。
“我们通过近几年举办创新挑战赛发现,高层次人才是解决全区创新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的关键。”宁夏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赵功强说。
正因为此,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产业人才,被该意见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鼓励重点产业企事业单位与“双一流”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签订预引进协议,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连续资助2—3年;支持9个中南部县区重点产业企事业单位与在读硕士研究生签订预引进协议,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按照每人每年1万元予以资助。
对全日制博士、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毕业的全日制硕士到企业工作、缴纳社会保险的,按照自治区有关文件规定,按月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补贴,到事业单位工作按月分别给予4000元、2000元补贴,可连续补贴5年……
宁夏突出产业需求导向,要加快引进重点产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步伐。
打出一整套“组合拳”
这样的优厚政策,在宁夏并非一枝独秀。
近年来,这个西部小省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事业单位录用绿色通道、叠加安家补助、额外工作补助、科研经费支持、优先解决配偶子女就业等“组合拳”,集聚各方英才来宁创新创业。
据了解,持有双证的博士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不受用人单位编制总量和岗位结构比例等限制,直接入编;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毕业的全日制硕士,只要专业对口且岗位急需紧缺的,不用考试,直接考察、考核录用。
双证博士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可额外享受24万—30万元生活补助;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毕业的硕士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可额外享受12万—18万元生活补贴。
与企事业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高层次人才,给予20万—220万元安家费,用人单位提供安家费的,可叠加享受。
能叠加享受的,还包括科研资助。
宁夏给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10万—3000万元科研项目启动资金;人文社科、文化艺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8万—1000万元科研项目启动资金。
除职称政策及时兑现,硕士人才优先推荐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培养期3年;博士人才优先推荐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期5年;后期科研和工作业绩突出的,可推荐为宁夏领军人才、院士后备人才,培养支持期均为5年。
不一定要“为我所有”
人才引进不一定要“为我所有”,宁夏不靠蛮力,亦有创新。
发展之基在产业,产业之基在科技。依托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宁夏由“政府引才”为主转向“政府引才、企业引智”并重,共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团队50个,吸引5500多名区外人才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一大批企业通过“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候鸟式专家”等灵活方式聚才。
这其中,还有142位两院院士的身影。
2016年以来,宁夏科协积极与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份科协对接,连续组织开展7批“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
2018年,中国工程院与宁夏签署院区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宁夏研究院协议,由宁夏科技厅指导建设推动发展。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东南大学介入实施的《生物矿化防沙固沙的关键技术与高速公路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在乌玛高速青铜峡至中卫段沙漠高速公路5万平方米的实验基地测试,克服了草方格或低立式沙障失效缺陷,抗风蚀和雨水冲刷能力显著提高,固沙区植物成活率达到60%,同时与原生植物形成有机整体,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我们感谢宁夏打造的良好用人环境,也希望更多人才能聚集起来,为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2011年通过宁夏“国内引才312计划”入职宁夏大学、现为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张桂杰说。(王迎霞 闫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