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3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及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大家表示,一定要珍惜荣誉、不负重托,砥砺前行、奋发有为,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更大进步,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70年来,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出了一条从修理、仿制到自行设计,再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有能力与世界强国同台竞技。为之奋斗一生的两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顾诵芬,此次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够获此殊荣,我感到无上光荣。”顾诵芬说:“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型装备大量列装,国产大型客机飞上蓝天,国产发动机也取得长足进步。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腾飞,深感光荣和自豪。我深切感受到,将毕生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相连的奋斗过程是最幸福的!我还是‘90后’,我依然想和‘90后’‘00后’一起,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为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而奋斗!”
195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核能事业,立志发展先进核能技术、报效国家,此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大中曾作为青年教师参与建设了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与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后来,他又主持建设了世界上首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堆和首台工业规模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在参与核能领域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实现自主创新,必须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勇于挑战‘无人区’,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的科研团队正是在多年奋斗中形成了‘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精神。同时,还要心无旁骛,专注、勤奋,具备‘十年磨一剑’的韧性。高温气冷堆从概念提出到工业规模核电站建成,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没有一批耐得住寂寞的科技工作者长期坚持是很难完成的。”王大中说。
江苏大学教授丁建宁带领团队完成的“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联合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开展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了技术瓶颈,助推光伏电力平价上网,形成经济社会效益。
“此次获奖,更加坚定了我们以科技创新驱动国家能源转型升级的信心。我们将致力于新一代太阳能电池量产制造原理、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确保我国光伏产业技术的优势地位。”丁建宁说。
突破跨模态语义理解技术瓶颈,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实现对复杂场景的理解……由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带领团队完成的“知识增强的跨模态语义理解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项成果对我国加强科技竞争力、加快产业智能化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获奖的技术发明得益于我们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十余年的创新积累,正助力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紧抓创新机遇,不断突破技术难题。”王海峰说。
针对世界现有城镇建筑遗产保护模式和方法的技术瓶颈,首次揭示了“城镇-街区-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多尺度整体保护”的核心概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领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获奖成果运用于300多个国内外遗产保护工程实践项目,是世界城镇建筑遗产前沿领域在多尺度保护方面的全新开拓。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这次获奖也是对我们多年科技攻关成果的肯定。中国城镇建筑遗产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根脉和资源,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些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王建国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科技界的盛宴,体现着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关怀。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王泽燊表示,将与学生一道,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2020年度,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6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首位。“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表彰、是荣誉,更是勇攀高峰再出发的动员令。”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表示,本次大会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科研攻关,广泛激发社会创造潜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大力量。(胡喆、陈席元、王莹、盖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