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材料世界里“造孔”

2021-11-03 15:54:44    中国新闻网

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材料世界里“造孔”

赵东元教授(右)在实验室 成钊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自称“造孔之人”,“相当于拿个凿子,在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研究多孔材料多年,他养成了一种职业病——但凡看到什么材料,都想把它打成孔。各种“异想天开”,也成为他科研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3日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李伟教授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时间拨回1998年,那年,35岁的赵东元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后工作,从洛杉矶直飞上海。在复旦大学,赵东元一呆便是23年,专注功能介孔材料研究。

赵东元刚回国时,国内整体科研条件和国外差距较大。复旦大学为这位引进人才提供了3万元(人民币)科研经费。赵东元买了一台电脑,坐进简陋的催化楼办公室,写起了研究计划,带着5个本科生,便开始了对功能介孔材料创制和合成的研究。

“介孔材料是一种多孔材料,孔径在2纳米至50纳米。而功能化介孔材料,是将介孔材料改性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功能。”赵东元说。他介绍,介孔材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材料体系,具有规则排列、大小可调的孔道结构及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吸附容量,在大分子催化、吸附与分离、纳米组装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01年左右,介孔材料都还局限于无机材料。赵东元突发奇想:做了这么多无机介孔材料,能不能创造一种有机的高分子材料,又软又轻又好用,还能在国民经济中创造出高价值?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赵东元组建科研团队,苦战5年。回顾整个过程,赵东元感慨,实验之所以做成,一是因为“异想天开”,二是因为足够幸运。“整个合成过程非常复杂,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他如此描述。

如何面对当中的“科研失败”?赵东元在受访时说,“因为我们是实验科学,真的还是有很多失败,不可能都成功。我觉得,(允许)失败,是一个科学家必有的素质。”

而他的应对之道是:不断分析,找到经验,“关键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在于分析,真的去坐‘冷板凳’,慢慢去琢磨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再取得进展。”

赵东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化学是离工业最近的一门基础学科,既然能创造出这个结构的材料,那么肯定会能找到它的用途,哪怕目前看来还较昂贵。(郑莹莹 殷梦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淹水环境可促进洞庭湖湿地凋落物碳输入
下一篇:用智能科技助力教育减负、提质——从闵行实践读出“双减”改革效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