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我国5G发展存在网络、产业能力以及融合应用的领先优势。尤其是制造业,为5G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
——鲁春丛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的加速融合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10月15日,在2021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暨第十一届智博会主论坛上,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发表主题演讲时如是说。
他认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5G+工业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深化融合应用的关键期。
5G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
工信部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不断壮大,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9164.8亿元。目前,全国已培育100个以上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超过了7300万台,工业App突破50万个,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5G发展存在网络、产业能力以及融合应用的领先优势。尤其是制造业,为5G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鲁春丛说。截至8月末,我国已建成5G基站103.7万个,占全球70%以上,5G在生产生活领域的融合应用全球领先,网络切片、边缘计算、核心网云化等新型技术也正在加快商用。
2019年5月,中国移动携手国内汽车铝压铸件制造企业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以5G SA专网+边缘计算技术(MEC)规划建设全国首个5G全连接工厂,落地5G数字车间、AI质检、室内定位等15个应用。
“数智化升级以来,爱柯迪人均产值提升了12%,总体库存下降10%。这只是5G赋能工业的一个缩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大春认为,今年5G正式开始赋能垂直行业,相关案例经验已从“样板房”向“商品房”快速转变。
今年5月,工信部发布《“5G+工业互联网”十个典型应用场景和五个重点行业实践》,向更多行业和企业应用“5G+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和经验。
未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哪里?对此,鲁春丛表示,我们需要正视制造业数字化基础薄弱,数据模块共享较少,部分自动化设备被国外厂商垄断等挑战,做好问题盘点,更多深层次应用还要结合生产实践打“长期战”和“攻坚战”。
坚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底层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设备多数来自国外,50%的工业Pass平台采用国外的开源结构,我国工业互联网的新型技术设施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如是说。
鲁春丛认为,改善相关现状,需要加快共性技术,特别是5G和TSN等新型网络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芯片、模组及终端系统设备的产品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特别是加快定制化、经济型5G工业芯片模组产品的自主研发。
“未来,工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要从嵌入式系统过渡至自主无人系统。”图灵奖得主、国际著名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Verimag实验室创始人约瑟夫·斯发基斯提出,从“单任务、单目标、单领域”转至能协同处理多项任务的“反应式/主动式智能系统”,需要通过建立学科交叉的科学与工程体系逐步实现。
不久前,《浙江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2021年工作要点》发布,提出到2021年底,数字经济综合应用上线运行,全省产业大脑数据中枢基本建成,选择细分行业开展产业大脑应用试点,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00个以上,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初步构建,数字贸易管理服务平台体系迭代升级。
“作为我国首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浙江蓝卓自主研发的supOS工业操作系统已开展广泛应用。”刘文强认为,国内企业已逐渐开始重视底层芯片、软件基础的核心技术研发,具备发展优势的区域也将涌现出更多像蓝卓一样的案例,从而缩小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记者 江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