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刘弘涛:为古村寨装上“灾害预警器”

2021-10-19 16:01:24    科技日报

传统村寨建筑,如理县(羌族)的碉楼、寨子,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地域特色有利于这些地区实现乡村振兴。这些年,我带领团队做的,就是帮助地方守护这些“活化石”。

——刘弘涛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43岁的刘弘涛和往年一样,在四川的一处古村寨中度过。这位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可不是来度假的,他要看看自己为这些“历史见证者”装的“灾害预警器”是否正常运行。

10月3日,他安装的“灾害预警器”针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发出一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我的工作就是,利用物联网和现代化的监测预警设备,帮助我国现存的古村寨预防各种自然灾害。这些古村寨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不能让灾害将其破坏。”刘弘涛说。

前不久,刘弘涛因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获2020年度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带队守护人类文明“活化石”

“我报考大学前学过几年美术,想着学和建筑相关专业应该有优势,所以本科和硕士阶段都选了城市规划设计专业。”谈到最初的专业选择,刘弘涛觉得“充满了偶然性”。

然而,在挑选博士专业时,刘弘涛却转换了“赛道”,选择了日本筑波大学的世界文化遗产专业。

谈起换方向的原因,刘弘涛坦言,一方面,作为西安人,在历史感厚重的城市长大,他对传统文化、历史建筑的感情很深;另一方面,经过系统性城市规划设计专业的学习后,他意识到现代城市发展存在着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我想,在一个成熟的社会,有人快步向前奔跑,也要有人转过头,回顾自己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他说。

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为核心工作,致力于开展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课题研究。作为该中心执行主任,刘弘涛主持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古代桥梁等各类文化遗产的现场,都留下了刘弘涛团队工作的足迹。

一份份调研报告,背后是刘弘涛团队跋山涉水、收集数据、整理资料、讨论方案的结果。“每每成果出炉,想到自己为一个地方留下了一处遗产、保护了一方净土,做了点儿事情,我就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刘弘涛说。

2018年开始,刘弘涛带队先后赴四川阿坝州理县、茂县、九寨沟县等地开展工作。偏远的山区、不便的交通、陡峭的地势,这些阻碍当地发展的不利因素,在刘弘涛眼中却是保存大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优势。

“传统村寨建筑,如理县(羌族)的碉楼、寨子,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地域特色有利于这些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刘弘涛说,“这些年,我带领团队做的,就是帮助地方守护这些‘活化石’。”

研发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2013年7月,一辆载有20余人的大巴车从四川绵阳出发,沿着有裂纹和落石的公路驶向四川雅安。这行人将赴灾区进行调研考察,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刘弘涛是这个工作团队的负责人。

就在几个月前,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当时还在西南科技大学执教的刘弘涛立即申请赴灾区考察调研,经过积极争取,终于在7月获得各级批准参与到灾区重建工作。

大震过后,雅安地区依旧余震和次生灾害不断,此时奔赴灾区的危险性不言而喻。

“虽然有风险,但我不能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能用所学为灾区重建尽绵薄之力,我义无反顾。”刘弘涛说,当时去雅安的路况还不是太好,沿路随时可能有巨石滚落,但团队里的老师和研究生们都没有畏惧。

开展雅安地震后历史街区的防灾研究时,刘弘涛团队长时间驻扎在工作现场,大家白天调研,晚上在房间里归纳数据、整理材料。最终,在当年绵阳市援建雅安的数个项目中,刘弘涛团队最先完成了援建任务,向受援单位雅安市雨城区提交了历史街区的灾后重建规划方案。

“灾区供电系统不稳定,有时晚上会断电。这时,大家才会放下手里的活儿,点着蜡烛聚在一起,聊天、喝啤酒,交流调研中遇到的各种事。尽管工作非常辛苦,但也还挺有意思的。”回忆起这段经历,刘弘涛用“苦中作乐”总结。

这不是刘弘涛第一次面对自然灾害。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他有朋友、学生不幸遇难;2011年在日本留学,他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还是在2011年,刘弘涛到泰国参加国际会议,不巧遇到泰国百年一遇的洪水,看到了曼谷市民群众齐上阵堆麻袋抗洪的场景……

“经历过多次自然灾害,目睹过灾区的满目疮痍,我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我想只有把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工作尽可能做得充分,才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为此,刘弘涛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将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团队的主攻方向。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后,刘弘涛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多次带领工作组前往九寨沟,先后调研了位于九寨沟的9处藏族传统村寨(均为世界遗产地),对村寨中每一栋建筑进行了精确测绘和拍照存档,分析了地震中建筑受损的主要特征。对九寨沟中传统村寨空间布局的历史演变和自然景观风貌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最终形成九寨沟灾后调研专项报告。

此外,针对地震后各种次生灾害频发的特点,刘弘涛团队基于国际上先进的预防性保护理念从风险监测、灾害评估、风险管理处置等方面,提出了九寨沟藏族村寨的预防性保护方法,于2018年在世界遗产地核心区——树正寨建立了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通过物联网将树正寨周边的即时灾害信息上传至云端,通过手机App就能看到可视化的图像信息,相关灾害风险数据在手机上可实现24小时实时更新,以协助当地管理单位和村民对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及时应对。

“这个App相当于给这些‘活化石’村寨装上了‘灾害预警器’。”介绍到这里,刘弘涛拿出手机打开App,向记者展示了他和团队开发的九寨沟村寨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系统。手机屏幕上,预警指标根据危险级别呈现出黄、橙、红等不同颜色,降雨量、温度、土壤含水率、山体倾斜度等灾害监测数据实时更新。

除了雅安、九寨沟等四川省内地区,刘弘涛希望未来在云南、甘肃、贵州,甚至在缅甸、泰国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都能用上这一研究成果,从而对当地的文化遗产地实现预防性保护。

利用各种机会“安利”文化遗产

“你们是外语学院的学生,这次坐到第一排了,要继续保持。”近日,在西南交通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刘弘涛正在给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文化遗产知识。

尽管这只是一门选修课,且刘弘涛仅见过这些学生一两次,但他依旧希望记得每一个学生的专业以及更多细节,希望以此拉近师生距离,更好地引导同学们了解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并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

不仅是在课堂上,走出校园,哪怕只是受邀出席社会上的专题讲座,面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刘弘涛也十分卖力地“安利”文化遗产保护。为了能让自己的讲座听起来更有意思,他将很多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穿插其中。

“哪怕最后听众什么都没记住,只模糊地记得几个故事片段,我就很满足了。如果听众能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并将其付诸于实践,那我就太欣慰了。”刘弘涛说。

“在忙碌的研究工作之外,刘老师尽可能抽出时间和我们交流,在学术研究上对我们悉心指导。无论是在调研中还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他都认真负责,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乡村调研,这种对工作的热情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刘弘涛的学生孙培佳对记者说。

孙培佳回忆道,在进行测绘记录时,每个数据刘弘涛都要求学生仔细复核,而且都必须严格标注好相关背景信息,不能偷一点儿懒。

“我希望未来讲起我们做过的工作,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说到这句话时,刘弘涛眺望着校园前方的建筑,此时或许他脑海里又闪现出那些曾经去过的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羌寨民居……(罗潇郁 陈 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守护“国宝”
下一篇:迄今最低温度在实验室测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