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科研投入“重设备轻人员”现象要改变

2021-08-26 16:45:22    解放日报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发展的进程和深度直接决定了科技变革的速度和程度。如何让科学家甘坐原始创新“冷板凳”,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重大突破?昨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本市贯彻实施《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情况的报告。

记者了解到,条例实施以来,上海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基础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在脑科学、量子科技、基因与蛋白质、精准医疗等诸多前沿领域涌现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据统计,2020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发表论文124篇,比上年增长42.5%,占全国总数的32.0%。

不过,人大执法检查发现,基础研究方面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依旧是一块短板。

科学家遭遇经费困扰

基础研究离不开经费支持。去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不少科学家在谈最大挑战时都提到了科研经费问题。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曾回忆:“我的科研起步阶段在剑桥,那时拿不到经费,非常艰难。”即便到了功成名就阶段,他依然会为科研经费犯愁。国外科学家如此,中国科学家同样遇到经费的困扰。

《条例》第八条规定,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等科技创新活动。但执法检查发现,基础研究投入还不足。

调研显示,财政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较低。本市基础研究投入以政府为主,其中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约占90%,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技术研究与开发,基础研究比重较低。2016至2019年,本市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仅约8%。

投入结构也需优化。从实践来看,企业在科研投入上的撬动作用更大,效率也更高。对照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中政府占比一般在50%—60%,其余为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而目前上海基础研究资金来源中,政府投入占90%以上,缺少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的有效举措,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常委会委员建议,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发现科学问题;坚持应用牵引,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

让科研人员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还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委员们认为,目前,潜心基础研究的环境氛围还显不足,容错机制尚不健全,建议多支持需要长期潜心钻研的领域和团队,更多关注甘坐“冷板凳”、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促进形成“潜心向学、心无旁骛”的科研环境。

科技经费使用效益不够大

“我们发现,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硬投入多、软投入少’现象。”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苏明说。

《条例》第八条规定,优化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和使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但是执法检查发现,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还不够大。

执法检查发现,财政投入重设备投入,轻人员投入,对“人”的投入未得到足够重视。以2021年市级财政科技支出预算中增幅较大的“基础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两个科目为例,增加的主要是“实验室及相关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馆站”,多以硬件建设为主,而用在科学家身上的更是微乎其微。

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在项目开始前就要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所有的科研活动是比较困难的。“过去管得比较死。花钱之前,要先测算到每一个小类,具体到买几个烧杯、每个烧杯多少钱,预算全都要清清楚楚。现在只要钱用在科研项目上就行。”审议中,有委员提到科研经费“包干制”,这个制度支持科研人员将更多精力聚焦在创新上,既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报销手续中解放出来,又能防止科研经费滥用,

执法检查发现,目前,项目经费“包干制”的探索力度不够。科技预算和投入周期还不完全适应科研规律。

对此,常委会委员建议,持续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方式。研究落实国务院有关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最新精神,探索稳定支持、非共识项目支持等方式,在合理提高用于“人”的经费比例、加快经费拨付进度、创新科研经费支持方式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更符合科研工作实际需求。(记者 王海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热控专家精心设计 航天员轻松出舱给“空调”装“电源”
下一篇:科技部公开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