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增强科普时代感

2021-08-10 10:33:36    人民日报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做好科学普及,不仅要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也要着力提升吸引力、时代感。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登3篇来稿,和读者一起探讨如何更好推进科普工作。

——编 者 

 

利用好科普视听影像作品

潘希鸣

随着技术不断革新,微电影、微动画、短视频等视听影像走进日常生活,为人们学习、工作提供重要帮助。在聚焦实体科普场馆、流动科普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在科普视听影像呈现上下功夫,这是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下科普工作的潮流。

丰富多元的视听影像能够满足多维度的受众需求。从安全用药到保健养生,从生活技巧到应急避险,配以专家讲解的科普视频让人不再困惑;剪纸动画、水墨动画、陶艺动画,富有新意的艺术呈现让科学故事“活”了起来;突显时效性的应急科普短视频以及颇具幽默风格的网络短剧,获得人们频频点赞……在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下,以往比较“高冷”的科学知识日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利用好科普视听影像作品,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有助于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科学的种子在人们心中发芽生长。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馆助理研究员)

智能技术助力科普创新

赵姝颖

近年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科普工作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勇于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主动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科普实践,使之既成为推动科普创新的手段,又成为科学普及的内容,将有力推动科普创新发展。

做好科普工作,一方面要激发科学兴趣,另一方面要克服科普工作方法单一、吸引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等突出问题。要运用“科艺融合”的科普理念,把科学、技术、艺术有机融合到科普展品或科普活动中,使人们充分感受到科技的艺术之美和艺术的科技之美。与此同时,要发挥智能技术优势,创新科普的内容和方法,将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智慧交通系统等应用到科普夏令营等活动中,通过智能化、互动式、开放性的科普教育系统,把学习、测评、比赛、展示等功能有机融合在一起。

实践证明,推动智能技术在科普工作中的深度应用,将极大提高科普工作的趣味性、互动性、实效性和参与度。

(作者为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深挖科普场馆教育功能

叶晓青

在现代科普场馆中,科普特效电影将立体影视技术、公众体验与科学内容相融合,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普教育形式之一。

如何让新型影视艺术更好助力科学普及工作?关键在于深挖其教育功能。上海科技馆相继创作出四维电影“远古巨兽三部曲”等作品,让影视技术与科普结合,发挥科普特效电影的教育功能,既提高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也实现了普及知识、提高审美、增强自信等功能。

随着5G时代到来,科普呈现样态将打开更多可能性。推动科普场馆在内容创作上进一步提高品质,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一定可以更好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作者为上海科技馆副研究馆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避免技术焦虑 以社会视野看网游
下一篇:500毫克月球“土特产” 被用来干了这三件大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