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炉子是钢厂、焦化厂的标志,也是它们的核心设备。而筑造这些设备的,则是常年在高温下工作的筑炉工,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建设分公司(以下简称一冶)高级技师吴春桥正是其中一员。
不少人觉得筑炉是个小工种,但吴春桥从不敢轻视自己的工作。
“建造一个焦炉,要用到几百种型号不一样的炉砖,不同的砖要对应不同的灰浆,砌筑手法也不一样。我们建的是耐上千摄氏度高温的设备,得有实打实的技术,来不得半点马虎。”吴春桥说。
近日,从业30年的吴春桥荣获第十五届中华技能大奖。
“奖牌很沉,肩上的责任更沉。”吴春桥说,接下来他要不断总结技术方法,同时传承好筑炉技艺,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筑炉队伍中来。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才能干出名堂!”吴春桥常说,筑炉工作十分辛苦,但付出一定有收获。
10年木工转做筑炉工
与筑炉结缘,并非偶然。
1989年,吴春桥技校毕业进入一冶,在后勤木工岗位为筑炉做些辅助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
“木工比较轻松,但没有话语权也不受重视。”吴春桥坦言,当时面临公司转型发展,他深感木工可能不符合未来需求。
转工种成为首选。
于是,吴春桥主动申请转当又累又脏的筑炉工。“很多人说我傻,因为当时很多人想方设法从筑炉工转为木工。”吴春桥说,自找苦吃的举动,不仅同事们不理解,筑炉师傅也不待见他。
“师傅们觉得,我年龄大了,过了最佳学艺期。”吴春桥直言,自己不被认可,反而激发出了潜能。
他忘掉了十年工作经验,决定从零做起。吴春桥以学徒身份参与第一个炉子建造时,他为师傅们打饭送水、提浆递砖,苦活、累活抢着干,慢慢开始顺手送砖铲、配合砌墙,逐渐入门。
“态度好,有干劲。”不久,吴春桥以实际付出得到师傅们的认可。
“我只能‘偷师学艺’,因为当时没有指定师傅专门教我。”吴春桥回忆道,到了现场就到处看,每个师傅手法都不一样,不同砖型砌法也不同,闲下来再自己试,摸索适合自己的手法。
半年后,第二个炉子建造工程来了,工长点名要吴春桥砌炉头。
“那时,我不敢接这活儿,因为没底气。”吴春桥说,炉头是整个炉子的关键部位,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进度,但班长鼓励他“只管搞,搞坏了我来补”。
于是,吴春桥拿起铁铲、挥起灰浆,从此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筑炉工。
第一次独立操作,吴春桥万事小心。“师傅们砌一块砖用一秒钟,我要用几分钟,反复修正。”他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建第三个炉子时,吴春桥技艺已十分熟练,对不同砖型的砌法都得心应手。
创造千万元经济效益
两年后,吴春桥逐步进入职业高光时刻,他先后参加了20多个筑炉项目,他砌的炉子被誉为业界标杆。
创新源自实践。在建造热回收焦炉时,因炉顶为拱顶结构,若采用传统施工方法,则需提前让专业木工制作拱胎,这样做成本较高,安装也更费人工,还要借用吊车上炉。于是,吴春桥开始琢磨研发新装置。
经多次试验,吴春桥决定将木制拱胎拆解为成熟零部件,研发出装配式拱胎装置,上炉时只需一两个人即可完成拼装,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2020年,我研发了一个多功能小运输车,深受工友欢迎。”吴春桥介绍,砌砖时要不停弯腰、起身,腰肌劳损是许多筑炉工的职业病。这款小车,可智能化跟随筑炉工移动,同时还能根据砖墙高度变化,让师傅们以舒适身姿拿到灰浆和炉砖,不用频繁弯腰。
常年扎根一线,吴春桥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他可根据不同天气、季节、地域、原材料,调整泥浆的黏稠度,制定不同的砌筑方案,以最适合的砌筑手法,使砌体泥浆饱满度达99%以上。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团队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08项、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这些成果创造了1000多万元经济效益,为冶金建设国家队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立工作室悉心带徒
2015年“吴春桥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立,吴春桥正式开始“开班带徒”。
“砌筑和做人一样,要做到表里如一。”吴春桥常对学徒们说,砌砖时如果偷懒,只在炉砖四边打浆,虽从外表无法看不出什么,但对工程来说是致命危害。
“学技不怕晚,只要肯下功夫。”吴春桥以自身经历告诉学徒,筑炉工是精细活,肯吃苦才能有所成效。
夏天,对筑炉工来说,更是难熬。砌筑高炉时,在铁制炉壳内砌砖,温度可达40摄氏度,一进去就是一身汗,炉高100米,相当于30多层楼,全靠楼梯爬上爬下。同时,单块20斤重的炉砖,砌筑砖缝不能超过1.5毫米。
身为工作室牵头人,每到此时吴春桥都亲身示范,给学徒作表率。同时,他结合施工实际,开展岗位练兵、技术培训、技能竞赛,使近百名青年骨干脱颖而出,成为本工种岗位技术能手,3名学徒获得全国性技能大奖。(刘志伟 吴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