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地震是地壳构造活动的结果,但大地的强烈震动却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安全,世界各地时常有大地震发生,中国亦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地震预测成为了全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在中国就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在地震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实践,探索,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地震预测提供技术支持,他们是科研人,亦是地震领域里的报警人。而现年已经77岁的顾国华一直都是他们中的一员。
提起顾国华,他在地震领域尤其是地震预测领域成绩斐然。他是首先提出了利用GPS观测结果在椭球面上计算应变的方法,亦提出了运用区域稳定点组建立中国大陆区域参考框架位移场解及位移时间序列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是首先采用水平位移向量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科研人。在探索过程中,他通过大量数据处理,先后研究了GPS观测到的汶川8级大地震、东日本9级大地震和四川芦山7级等国内外20次大地震前后的地壳运动。
顾国华还提出大范围同震水平位移是震前水平位移时间或空间上的回跳或弹性回跳的科学观点,由此证明大地震存在形变前兆。提出同震位移的位错参考框架,并依据大地震前后的GPS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向量时间序列、同震水平位移的分解和同震垂直位移结果,揭示弹性回跳的真实方式,提出了不同于百年前美国里德弹性回跳假说的压-剪(弹性)回跳模型,认为震前震中及其周围主要受水平挤压,而同震形变为剪切形变,为研究证明地震前兆的存在提供新的途径。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了GPS在地壳形变和地震监测中的优势,证明GPS是地震预测利器。
当然,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建立在兢兢业业之上。青春无悔,不负韶华,这正是顾国华的真实写照。翻看他的履历,50余载的探索历程尽在其中。
1968年大学毕业后的他,参加了地震工作,从此走上了大地震前兆形变探寻之路。
在地震预测初期,所有人都有一种茫然的感觉,也都在摸索中前行。顾国华也不例外,但回头再看,正是这些经历,才促使顾国华快速成长,并对中国地震预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山大地震前,京津唐地区是全国的重点的地震监测区,从1968年开始,开展了大量的水准测量、测距测量,有多个地壳形变连续观测台站。顾国华亦全身心投入其中,他多次参与野外作业,并利用野外水准测量、激光测距测量和台站观测资料,得到了不少地壳运动的观测结果。
1970年,顾国华参与地震局组织的新疆地震预报试验场的工作。那时的新疆地广人稀,监测站点非常有限,观测技术更无法同现在相比。在资料分析中,顾国华曾提出了利用水准测量结果计算地倾斜的方法。这是他首次突破了传统大地测量的分析研究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水准测量观测地壳垂直形变在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这对形变测量工作者是一次很大的鼓舞。
1973年,顾国华结束了新疆的工作后,开始从事地震分析预报研究工作,这是他地震预测预报经历的真正开始。
那时的他,工作内容是分析处理华北地区的地形变观测资料,主要是台站的连续观测资料,因而震前亲自分析并得到了不少形变异常现象。回顾那段工作经历,顾国华深信震前看到的异常现象绝非偶然,从中也依稀看到地震预报探索的希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顾国华而言,他的地震预测之路才刚刚开始。1980年,他获得了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出国学习的难得机会。1983年年初,顾国华到加州旧金山南的Menlo Park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地调所)学习大地测量技术地震监测和数据处理。从此,他开始从分析研究台站地壳形变连续观测转向研究大地测量监测。
1984年,他首次在美国南加州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基地见到了GPS接收机等空间大地测量设备的演示。尽管那时的美国GPS还未用于地震监测,但他还是首次接触到GPS,学习了最早有关GPS的文献,扩展了知识面,开拓了视野,为日后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顾国华学成归来,并在地震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参与地震预报清理攻关和数据库的研究,编制了一套数据处理软件,通过实践,强化了理论基础,提升了编程能力,为后来顺利转向GPS观测研究打下了基础。1990年他再次获得了作为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去瑞士学习GPS数据处理技术的难得机会。
1994年,顾国华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首都圈GPS地震监测网建设,为地震局有关部门提供技术咨询。并为该项目观测站的合理布局提出的建议。在首都圈项目建成后,他又集中精力开展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
1996年至2001年年初,顾国华参加了以GPS技术为主,以地震预报为主要目的的“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项目。对于这个项目,顾国华印象深刻,那是1998年,当年54岁的顾国华,因其出色的科研工作,受到地震局的关注,并将他从天津调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当时为分析预报中心),参与完成这一重大科学工程项目。
顾国华积极参加了项目立项、建设和验收等工作。在研究所完全没有GPS工作基础,非常困难的条件下,顾国华负责并主持完成了网络工程GPS项目数据中心的建设,实际主持了网络GPS连续观测基准站的设计。后来还参与“973”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的一子课题,研究利用GPS观测地壳运动预测地震。为此,他作了大量的工作,在网络设计指标的确定及提交验收统计结果里,都能看到顾国华“认真而忙碌”的身影。
现在,中国的北斗定位系统已经完成全球的组网,这对地震预测是个好消息,在顾国华看来,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能观测不同震级大地震前后大范围、长时期、高精度、高稳定性、高采样率的地壳形变观测技术,能满足长、中、短临地震预报对观测技术在时空强(“强”指观测值的大小)等方面的要求,已成为多功能地震地壳形变监测技术,并促进地震预测、地震波观测、地震机制研究、建筑物破坏评估和地震警报系统等的发展。
现已过古稀之年的顾国华,仍然坚持科研本色,继续为中国的地震预测“做点事情”,同时他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并投身这个领域,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的地震预测才能变得更强更好。这就是顾国华,一位从事地震预测的科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