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碳中和目标下,青海生态潜力亟待释放

2021-06-09 11:00:32    中青报

从海拔1644米到6860米,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为青海孕育出丰富的生物物种,使那里成为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日前,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青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备受与会者关注。

这个拥有109处自然保护地、保护地面积超过全省国土面积1/3的省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正通过生态这把钥匙,撬动绿色转型,走出一条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助力生态多样性保护

2020年10月,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的工作人员在红外相机里发现:一只成年雪豹从一处山间的流石滩向山巅的峭壁走去。几分钟后,这只成年雪豹带着幼崽出现,在流石滩下的草地上打滚、嬉闹。

被人们称作“大猫”的雪豹,过去只能在三江源局部地区观测到。如今,在祁连山东段也发现了它们的身影。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方面证明,青海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增加,活动范围在扩大;另一方面,监测技术开阔了人们观察生物多样性的视野。

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最新数据,青海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种子植物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多种增长到1005种,除了生态保护的功劳外,一些之前不认识、难保存的植物也通过新的技术设备得到确认。

“以前采回去的样本带到县里检验时,常常已经蔫了或碎了,没有相机,我们就手工绘制,但难免有些出入。”孟达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彭瑜见证了保护区15年的变化。如今,这里已布设19个红外监控塔、46个红外线相机观察点、41个固定监测采样地,样本保存不再是问题。

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场场长、青海省人大代表赵昌宏曾在两会上多次提出加大林场保护力度,尤其是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现在,这片1127.23平方公里的森林有了12个“千里眼”,智能监测系统正时刻为林区生态护航。

保护生物多样性成发展指挥棒

青海并非经济强省,但在这里,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发展的指挥棒。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任勇介绍,“环境敏感区”原有的矿业权已经全部注销退出,对畜产品加工行业进行规范,实行原材料生产地和加工地分离,一些地区难免遭受转型“阵痛”。

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表示,欠发达地区更应该摆脱路径依赖,打破惯性思维,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青海的藏医药、旅游、传统手工业、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生态功能区里,设置各类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4.5万个,让当地的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

青海也在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的最佳方式。任勇介绍,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往往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因此保护地先是严格管理不让进入,后来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要求范围内,在特定的时间、路线开辟了一些旅游点。

距离青海湖鸟岛几公里外,有一个半地下式的长廊,里面挂着各类鸟的图片,透过长廊最深处的小窗口,可以观看鸟岛上鸟的活动,“这就是在尽可能不打扰鸟类栖息环境的情况下,让人们接近自然的旅游设计。”任勇说。

青海总结出经验:旅游要朝着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的方向发展,要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震撼,从而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生态是第一抉择,也是最大优势

青海的保护区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3,当旅游、发展、保护重叠冲突时,青海作何选择?

“保护区既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任勇说,当地希望通过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对于保护地管理机构来说,生态保护红线是底线。“二者一直是个‘协调’的过程。”

十八大以来,青海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2020年12月,青海省在对“十四五”和2035年的生态文明工作的规划中提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抉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保护地的生态价值,青海省还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以尽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青海具有总排放量小,可再生能源丰富的突出优势,这将成为其未来的发展引擎。

6月5日,在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专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青海可基于本省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优势,打造成全国大型可再生能源生产、输出基地,并完全有能力向国家申请建立国家碳中和示范省,最终实现青海的高质量发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前4月规上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增27.8%
下一篇:"虚拟号码"升级 保护用户隐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