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虚拟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下产业组织新趋势

2021-06-08 15:44:48    科技日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数据成为关键的创新输入,并全面介入资源配置过程,创新要素集聚和配置正加快从地理空间、物理空间转向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同时,以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为特征的数字化创新,驱动产业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集群虚拟化成为新经济时代下产业组织的新趋势。

虚拟集聚的主要类型

技术创新的系统化、创新组织的网络化和产业组织的虚拟化,共同加速推动了基于传统地理空间的产业集聚向各类虚拟集聚演化与发展。

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虚拟集聚。信息和通讯技术是产业组织虚拟化与网络化的技术平台。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企业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等网络手段,根据市场需求组成动态联盟,同时,在虚拟空间集聚的供应商、分销商、服务提供商、消费者等,应用互联网技术实时交换数字化信息或知识,持续为虚拟化的网络组织结构增值。

二是基于功能距离的地理空间虚拟集聚。在产业链上强经济联系的企业,由于其分工的垂直分离特征,上下游企业不需要在地理空间范围内集中,而是基于功能距离表现为块状地理区域的集中分布,各区域块之间通过配套关系联动,呈现出基于功能距离、聚而不集的非邻近性地理空间虚拟集聚。

三是基于实虚空间一体化的虚拟集聚。平台型经济正在重塑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资源的边界由供给端拓展到需求端,产业的价值由平台、供给面和需求面共同构成,产业集聚的载体向实体地理空间和虚拟平台空间相结合转变,形成线上流动经济和线下地域经济紧密耦合的虚拟集聚新形态。

虚拟产业集群的代表性模式

基于集群的“聚集核”,将虚拟产业集群划分为四类代表性模式。

一是围绕数字化平台的虚拟产业集群。服务创新是数字化创新的主要特征之一,产供销之间的信息孤岛被打通,营利模式由单一性制造向全方位服务转变。依托亚马逊、阿里、COSMOPlat等数字化平台集聚的企业群体是其典型代表。其中,海尔被评为打通端到端价值链的“灯塔工厂”,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数字基础架构,建立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和多边交互、增值分享的生态平台,赋能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已聚集400万余家企业。

二是围绕供应链的虚拟产业集群。数字化创新时代下的产业供应链具有网络型价值分工的特征,通过互联网信息系统和强生产计划性,突破企业组织和地理空间之间的有形边界,在跨区域尺度上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上下游模块化虚拟产业集群。例如,美国苹果公司被Gartner评为“大师级”全球供应链,其围绕手机生产建立了高度柔性化、全球多领域分工的产品制造体系,涉及全球800余家企业。

三是围绕技术标准的虚拟产业集群。技术标准是高技术企业网络集聚的重要纽带。2016年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联合华为、达沃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20家企业共同成立NB-IoT Forum,各参与企业主体相互交换数字化编码知识,各自将自身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添加到虚拟集群网络,推进NB-IoT技术领域的标准制定、应用推动、技术实现与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围绕产业园区的虚拟产业集群。传统产业园区突破固有的地域和产业限制,形成实体园区与虚拟园区相结合的新型园区,其在地理空间上没有明确的空间约束,通过契约和网络等联结相关产业开展跨领域跨区域链式合作。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集聚了腾讯、阿里、小米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借助其生态链优势发挥地理空间集聚和虚拟空间集聚的双重效应,同时,其与广州国际生物岛密切协作,形成IT和BT集群跨越园区边界联动发展的格局。

建设跨越地理边界的虚拟产业集群

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基于创新集群发展模式、建设虚拟产业集群的战略需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支持加快建设跨区域的虚拟产业集群。超前布局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有效连接地理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聚焦关键技术、生产工艺和成果产业化等重点环节协同创新,布局一批数字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要素跨领域和跨时空聚合共享。探索建立适应创新要素流动空间组织和协同创新的区域一体化治理体系,避免“区域边界锁定”。

二是大力扶持链主型平台企业,打造连接产业链供应链的虚拟化集群平台。发挥龙头型平台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集聚核作用,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产业链闭路循环发展。按照平台企业主导、市场选择、动态调整的方式,搭建面向整个区域和行业的、连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虚拟化集群平台。建立完善平台进出机制和活动机制,大企业建平台和中小企业用平台双轮驱动,形成融合创新、智能协同的新型平台生态体系。推进网络化平台发展模式,有效连接各类创新主体、中介组织、创新平台、产业化载体等,形成开放型创新平台网络。

三是充分发挥网络化协作组织的枢纽作用,优化虚拟产业集群的结构基础。建立一批以平台企业、行业协会为主体的集群促进机构和集群联盟,以“聚集核—产业链—集群网”互动共生耦合发展模式,加快突破各类边界限制,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网络式一体化协同创新。实现企业、产业、区域创新网络的协同演化,推动集群向着更高级形态发展演化。启动集群国际化计划,开展国际研发合作,将集群参与者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扩展到全球创新网络,为知识与技术创新、集群更新与重组提供更多可能。

四是统筹布局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增量、升级存量,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部署,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全国层面上统筹数字产业重大生产力布局,形成区域间分工合作和产业协同的雁阵形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现有数字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等的虚拟化转型。开展数字融合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拓展新兴数字产业应用场景。增强数字产业集群的创新引领力,联动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与发展,形成以城市群为空间尺度的数字产业集群综合体。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 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抢占新赛道,培育壮大新动能
下一篇:央企应自觉扛起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顶梁之责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