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5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赢得如潮掌声。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才能有所突破。当下,一些地方的科技人员非研究性事务过多,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也给科技人员增加了额外负担,应引起足够重视。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十大上,“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会议热议话题,与会院士呼吁,坚决杜绝把宝贵科研时间浪费在迎来送往和应景性工作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例如许多科技评审会,很多都是院士,如果没有院士的话就会认为级别不够高,开会如果没有院士参加好像就不够规格,这也是不大好的理念。”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工作讲排场、追求高规格,正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杜绝把宝贵科研时间浪费在迎来送往和应景性工作上,必须深入纠“四风”树新风,校正错位的认知和跑偏的政绩观,这应当成为相关单位和会议组织者认真思考、积极破解的重要课题。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1月发布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切实为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增添动力”。杜绝把宝贵科研时间浪费在迎来送往和应景性工作上,已形成社会共识。
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科研人员有效工作时间视为最重要、最宝贵的科技资源,聚焦反对“四风”,把遏制应景性、应酬性活动纳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范畴,找准“负担清单”,列出“减负清单”,将“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责任来推进落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遏制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关键在于建立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比如,对科研人员参加的评审、鉴定等活动,实行目录清单管理,严格准入审查,规范工作流程,为遏制应景性、应酬性活动打造防火墙、划出隔离带。
现实中,个别科技人员缺乏自我约束,也在客观上助长了应景性、应酬性活动频生的风气。遏制应景性、应酬性活动,还需加强纪律作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加强自律、涵养定力、克服浮躁,把“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变成“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行动,努力探索出更多创新成果。
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千方百计保障科研人员的时间,杜绝把宝贵科研时间浪费在迎来送往和应景性工作上,让广大科技人员心无旁骛攻主业,聚精会神搞科研,推动创新成果迸发涌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注入更加澎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