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截至5月22日7时,漾濞县连续发生地震398次。无独有偶,5月22日凌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
云南漾濞余震为何如此频繁?这两次地震是否有关联?《中国科学报》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虽然云南和青海两地地震的活动断层位于青藏高原,但两次地震相对独立。对于云南而言,未来应做好应对措施,防范次生或链生灾害发生。
云南、青海地震相对独立
我国大陆主要受两方面大的板块运动影响,一是来自东面的,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向下俯冲的作用,二是来自南面的,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挤压。在这两大动力源的作用下,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形成强震多发态势。
云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青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两地的构造运动都很强烈。
“从大的动力来源上讲,二者同属印度板块向北推进过程中的地质运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下分布不均,在不同区域会形成不同的构造条件,因此两次地震又是相对独立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晏锐告诉《中国科学报》。
据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徐锡伟分析,青海玛多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层上,所在块体主体向东运动;而云南漾濞地震发生在川滇块体滇西地区,所在块体基本向南运动,两次地震之间可以说没有关系。
“这次云南漾濞地震也并非完全在意料之外。自1996年丽江7级地震后,云南就没再发生过7级或以上地震,其发生风险在增加。云南本身就是多地震省份,大理一带发育着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活动性质的活动断层,具备发生中等以上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徐锡伟说。
云南漾濞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近期地震活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目前已经构成前—主—余型地震序列。
“此次6.4级地震之前,这里已经发生了多次前震。18日发生4.2级地震,19日发生4.4级地震,21日分别发生4.2、5.6级地震,然后发生6.4级主震,主震后伴随着多次余震,符合前—主—余型地震序列。”晏锐说。
地震预警发挥作用
如果能在前震发生时加以防范,不就能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吗?
“这涉及地震预测的问题。”对此,晏锐表示,“相对于地球演化历史,我们对地质活动观察与研究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很难准确把握地质活动的规律。以往这里经常会发生3~4级地震。因此,发生4.2级地震时,很难判断后期是否会有更大的地震。”
与预测相比,地震预警更容易做到。即在地震纵波到达时,利用纵波信息快速计算出时间、地点、强度等参数,抢在具有更大破坏性的横波到达前,对可能遭受破坏和影响的地区发出警报。
据了解,中国地震预警网大陆地震预警中心曾提前74~83秒向昆明发出预警,提前3~4秒向大理市预警。该预警中心第一时间通过近50个政务和媒体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还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等同步提供预警信息。
“而漾濞震中方圆20公里的地区和震中同时震动,很难进行预警,存在预警盲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
他表示,由于目前的预警范围有限,传感器尚未铺设至所有省份,因此无法提供青海玛多地震的预警信息。
需防范次生灾害
一般而言,地震灾害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震动造成的破坏,这可以通过合理的抗震办法有效减轻;二是发震断层在地表的同震错动,这种错动对跨越它的地面建构筑物的破坏是致命性的,避让是最有效的办法。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就要根据活动断层位置主动避让,有效、科学地防灾减灾。”徐锡伟说。
“青海玛多地震震级达7.4级,发震活动断层预计会出现3米左右的水平错动和数十米宽的地表破裂带,会使破裂带上的地面建构筑物受到错动破坏。但由于其处于青藏高原腹地,人口稀少,因此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轻。”他介绍。
“云南漾濞地震属中等强度地震,不会沿活动断层出现明显的地表破裂带,从而直接毁坏建筑。但地震震动尤其是余震震动会诱发高山峡谷区典型的山地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再加上此处人口稠密,会加重地震灾害和人员伤亡。未来云南地区应做好应对措施,防范这些次生或链生灾害的发生。”徐锡伟告诉《中国科学报》。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表示,从现在了解的情况看,云南漾濞地震震级不大,新增的松散固体物质应该比较少,形成大规模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可能性不太大,但应加强降雨期间以崩塌落石为主的次生灾害防范,同时更应注意余震时的次生灾害防范。
许强认为,针对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要尽快开展震区房屋受损情况和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和评估,为提高效率和精度,可以动用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手段。结合排查结果,尽快使威胁区居民搬离,同时要对震区实行必要管制,尽量减少人员进出。(刘如楠 高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