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全国首个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 投运近4月 减碳15吨

2021-05-13 11:54:46    成都商报

11日,记者从成都市城管委获悉,今年1月14日,全国首个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在成都投入使用。记者从运营该点位的公司获悉,截至5月10日,该小屋产生的碳中和数据(碳减排量)达到15.282吨。

据工作人员介绍,碳中和和垃圾分类结合的关键是一把秤。除了称重,该秤还会算出可回收物对应的碳中和数据。记者当天在现场看到,一个0.4公斤的玻璃酒瓶和1.6公斤的纸板对应的碳中和数据都为0.001吨。

一把能算碳中和数据的秤

11日下午,在武侯区万虹路一小区门口,记者看到了一间二十多平米,名为“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的玻璃房。走进小屋,正对面用格挡分为了纺织、玻璃、塑料、金属、废纸5个区域。其中玻璃区域地面堆放了一些玻璃瓶,金属和塑料区域堆放着几个塑料口袋,里面对应装着易拉罐、铁盒、矿泉水塑料瓶等。靠墙堆放的纸板大约有一米多高。

除了堆放的可回收物,进门右侧还有一把秤和一张桌子。该小屋运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垃圾分类和碳中和产生联系的关键就是这把秤。该秤不仅可以称重,还可以计算出可回收物对应的碳中和数据。

该工作人员将一堆废纸板放在秤上,在显示屏上选择废纸类。显示屏随即显示重量为1.6公斤,并出现更多细分类选项。具体包括报纸、纸板箱、快递纸箱、书本等。工作人员选择纸板箱,点击确认,显示屏出现了一个二维码。工作人员扫码后,屏幕显示:“本次收入1.92元,碳中和0.001吨”。

一个碳币等于一元钱

“卖废品的钱可以直接提现,碳中和的量可以换算成碳币,可以在对应手机应用里买东西,也可以积累到100个碳币提现。1吨碳中和量等于100碳币。1个碳币等于1元钱。大家通过垃圾分类让更多可回收物被再次利用,积累到100碳币的时候,就可以兑换提现100元钱。”

记者在工作人员手机上看到,目前他的碳中和总量为0.372吨,等于37.2个碳币。同时显示,他的碳中和量相当于少开车465公里,或者是减少煤炭燃烧0.744吨,抑或省电372度。该工作人员表示,每个人只要呼吸,就在进行碳排量。进行垃圾分类让可回收物再次被利用,经过换算得到一个碳中和数据,相当于因为该行为而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抵消掉一部分自己各种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以叫碳中和,通俗地说就是碳抵消。

“除了垃圾分类,大家还可以在手机应用里参加碳中和相关知识答题等活动获得积分。积分也可以转换为碳中和数据。”该工作人员表示,可回收物变现的同时增加碳中和数据奖励,一方面可以增加大家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碳中和概念,以一种更易接受的方式让大家改变一些固有习惯。

碳减排量达15.282吨

记者从该小屋运营公司获悉,从近4个月的清运数据来看,前两个月每一次清运都要比前一次增长40%左右,至今每天的回收量已达到200到300公斤一天。截至5月10日,这个小屋产生的碳中和数据(碳减排量)达到15.282吨。

实际操作过程中,该公司设置了两个收益,居民把可回收物拿来进行回收之后,会有一个现金收益。现金收益是立即到账微信钱包的,只要大于1块钱就能提现。同时根据投放物品的价值和重量,该公司会换算出对应的碳减排数据,对累计参与减排到1吨的会再补贴100元。

同时在前端,该小屋工作人员会将居民带来的可回收物进行细分,减轻了社区和分拣站的工作量。另外之前居民在楼道堆放可回收物的情况也有所改善。据了解,今年下半年,在武侯区相关部门及属地街道支持下,该公司计划在该街道建设更多的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记者 林聪 摄影报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首选互联网
下一篇:国际能源署:2020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新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